
(1).官名。《周礼》夏官之属,主管功赏之事。 北周 因 周 制置司勋,掌六勋之事。 隋 置司勋侍郎,属吏部。 唐 宋 改为郎中, 明 清 称稽勋司, 清 末废。参阅《唐六典》卷二、《清通典·职官二》。
(2).指 杜牧 。 牧 尝为司勋员外郎,故称。 宁调元 《柬蜕庵三什》诗之三:“多谢司勋能薄倖,几回惆悵欲归时。”
司勋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职官名称,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周礼·夏官·司勋》明确记载其职能为“掌六乡赏地之法,以等其功”,即负责记录、核定功臣的功绩并制定相应封赏规则,属于“夏官司马”体系下的重要职位。其名称由“司”(掌管)与“勋”(功绩)二字构成,体现了该官职的核心职责。
在历史演变中,司勋的职能范围随朝代更迭有所调整。唐代尚书省吏部下设司勋司,主事官员称“司勋郎中”,专管官员勋级授予及审核,《唐六典》载其“掌官吏勋级,凡十有二转为上柱国,视正二品”,形成十二转勋官制度。这一制度直接影响宋元官制,至明清时期职能逐步并入吏部考功司。
现代汉语中,“司勋”作为历史词汇仍具语言学价值,常见于古籍研究领域。《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主管功赏事务的官吏”,其词义稳定性反映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对汉语言文化体系的深远影响。
“司勋”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词汇,主要解释如下:
起源与职责
司勋最早见于《周礼》,为夏官司徒下属官职,主管功赏事务,负责按功劳大小赏赐土地或荣誉。其机构设置包括上士、下士及府、史、胥、徒等属员,具体职责如“掌六乡赏地之法”,将土地产出的三分之一作为受赏者收入,三分之二作为赋税。
历史沿革
在诗词中,“司勋”常指唐代诗人杜牧。因杜牧曾任司勋员外郎,故后世文人以官职代称其名。例如宁调元诗句“多谢司勋能薄幸”中,“司勋”即指杜牧。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看(词典释义)、(机构沿革)等来源。
保山市辈行屏声敛息不祥之兆采録尘襟吹蛊春归催征荡决荡主单子蹈水吊棒动眼神经蕃夷風流瀟灑辅世革鞾官僚政治衮迭蛤蟆夯何辜黄醅捷蹀急功近名静定经济之才惊肉生髀机幄骏猛库藏蜡扦吏蠹灵洁栾棘面面木岸眅眼破券潜逸情见乎言虬龙睿博塞尺丧师辱国桑土之防商税赏狎勝兵双秤四表探夥题准徒父吞吃托家微捕五禽消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