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失去仪态,谓显露原形。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八:“忽有一老狸,眇眇在案前,持刀者欲举刀斫之, 伯祖 呵止。自著承尘上,须臾大笑曰:‘向者啖羊肝,醉忽失形,与府君相见,大惭愧。’”
(2).犹脱形,谓不似本来的形貌。《三国演义》第二九回:“夫人见 策 形容憔悴,泣曰:‘儿失形矣!’ 策 即引镜自照,果见形容十分瘦损,不觉失惊。”
“失形”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失去仪态,显露原形
指人或物因某种原因(如醉酒、失控等)失去原本的端庄形态,暴露出真实或原始状态。例如《搜神记》中记载老狸醉酒后“失形”,显露出原形。该用法多用于描述非人类事物(如精怪)或人类因特殊状态失态。
脱形,形貌改变
形容因疾病、劳累等导致外貌严重消瘦或憔悴,与原本样貌差异显著。如《三国演义》中孙策病重时形容枯槁,其母惊呼“儿失形矣”,体现了这一含义的典型用法。
可通过《搜神记》《三国演义》等古籍案例进一步理解其具体用法。
失形是一个汉语词语,形容一个事物或者人经历了某种变化后失去了原本的形态或外貌,出现了不再完整、不再美观的情况。
失形的拆分部首是“亻”,表示人。它的总笔画数是10。
失形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汉语中,由两个字组成,“失”和“形”,分别表示失去和形状。它后来被用于形容事物或人因某种原因而变得不再完整、不再美观。
失形的繁体字形为「失形」,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中,失形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由“失”和“形”两个字组成。
1. 患者的脸部由于严重的火灾而失形。
2. 这个古文物在年代久远的侵蚀下渐渐失形。
1. 形状:表示事物或人的外形。
2. 形态:形容事物或人所具有的特定形态。
3. 变形:形容事物或人发生了变化,失去了原有的形态。
1. 变形:表示事物或人失去原本的形态。
2. 损毁:指事物或人被破坏或损坏。
完整:表示事物或人保持原本的形态,没有任何缺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