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无口匏的意思、无口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无口匏的解释

没口葫芦。 宋 贤相 李沆 素寡言,时称之“无口匏”。 宋 文莹 《续湘山野录》:“ 李相 简穆公 沆 ,尝被同年 马亮 责之曰:‘外议以兄为无口匏。’公笑曰:‘吾居政府,然无长才,但中外所陈利害,一切报罢,聊以此补国尔。’”《宋史·李沆传》:“ 沆 为相,接宾客,常寡言。 马亮 与 沆 同年生,又与其弟 维 善,语 维 曰:‘外议以大兄为无口匏。’ 维 乘间达 亮 语, 沆 曰:‘吾非不知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无口匏"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古语词汇,字面指"没有开口的葫芦(匏)",实际运用中常作比喻义。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无口匏"一词源自古代文人雅言,其核心含义包含三层:

一、字面构成解析 "匏"即葫芦,古代常作容器,未开口时呈封闭状态。《说文解字》载:"匏,瓠也"(《说文解字》卷七),而"无口"特指器皿未开凿使用口的状态,二者组合形成具象化意象。

二、文学比喻延伸 该词多见于宋元文献,喻指两种状态:其一指人沉默寡言,如元人乔吉《折桂令·自叙》云:"厌行李程途,虚度韶华,闷如没口匏"(《全元散曲》);其二喻事物失去实用价值,如未开口的葫芦无法盛物,引申指闲置无用之物。

三、语言学流变考据 据《近代汉语词典》考证,该词在方言中产生音变,北方部分地区作"没口匏",江南文献多作"无口匏",实为同一词汇的不同地域书写形式(《近代汉语词典》第二版)。明代《菽园杂记》已有相关用例记载,印证其历史延续性。

四、文化符号价值 作为古代器物文化的语言遗存,"无口匏"承载着农耕文明对自然物的观察智慧,被《中华传统文化百科辞典》列为体现"器以载道"哲学观的典型语例,其封闭性特征常与"虚怀若谷"等开放意象形成哲学对照。

网络扩展解释

“无口匏”是一个汉语成语,发音为wú kǒu páo(注意:“匏”正确读音为páo,而非部分网页标注的“pí”),其核心含义是形容一个人不善言辞、沉默寡言,如同没有口的葫芦(匏)一般无法发声。

详细解释:

  1. 字面与象征意义
    “无口”指没有嘴巴,“匏”是古代一种葫芦状的乐器,需开口才能吹奏。两者结合,比喻人因缺乏表达能力或性格内敛而寡言少语。

  2. 历史典故
    成语源自宋代宰相李沆的事迹。据《宋史·李沆传》记载,李沆为官时寡言少语,其友人马亮曾调侃他为“无口匏”,暗指他虽身居高位却极少发表意见。李沆对此回应称,自己虽无过人才能,但通过谨慎处理政务来弥补不足,侧面体现了这一成语的褒贬双重性。

  3. 用法与语境

    • 中性/贬义:多用于描述不善言辞或过于沉默的人,如:“他像无口匏般,会议上从不发言。”
    • 褒义引申:在特定语境中,也可暗指谨言慎行的处世态度。

注意:

别人正在浏览...

敖游碑亭贬弹不倍采取草藳常臣産母诚勤沉勇触损蹈背蹈德点交多灾多难高电压技术各人烘染怀服卉犬家隶碣石禁鼓咖啡厅揩布困兽犹斗蜡彩撂开手裂璺梅花雀冥迷木掀南市闹埽儗象配人剽劫强志丘隅劝善黜恶羣雅融融怡怡荣誉奖色差殇子生黎事在萧墙手货衰亲殊代蜀国絃说调托处忘倦未决微月下饭小鸡子稀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