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口葫芦。 宋 贤相 李沆 素寡言,时称之“无口匏”。 宋 文莹 《续湘山野录》:“ 李相 简穆公 沆 ,尝被同年 马亮 责之曰:‘外议以兄为无口匏。’公笑曰:‘吾居政府,然无长才,但中外所陈利害,一切报罢,聊以此补国尔。’”《宋史·李沆传》:“ 沆 为相,接宾客,常寡言。 马亮 与 沆 同年生,又与其弟 维 善,语 维 曰:‘外议以大兄为无口匏。’ 维 乘间达 亮 语, 沆 曰:‘吾非不知也。’”
“无口匏”是一个汉语成语,发音为wú kǒu páo(注意:“匏”正确读音为páo,而非部分网页标注的“pí”),其核心含义是形容一个人不善言辞、沉默寡言,如同没有口的葫芦(匏)一般无法发声。
字面与象征意义
“无口”指没有嘴巴,“匏”是古代一种葫芦状的乐器,需开口才能吹奏。两者结合,比喻人因缺乏表达能力或性格内敛而寡言少语。
历史典故
成语源自宋代宰相李沆的事迹。据《宋史·李沆传》记载,李沆为官时寡言少语,其友人马亮曾调侃他为“无口匏”,暗指他虽身居高位却极少发表意见。李沆对此回应称,自己虽无过人才能,但通过谨慎处理政务来弥补不足,侧面体现了这一成语的褒贬双重性。
用法与语境
《无口匏》是一个古汉语词语,由三个字组成。它的意思是没有嘴巴的葫芦。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没有嘴巴的木偶。
《无口匏》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无、口和匏,其中无和口都是常用的汉字部首。《无口匏》总共有12个笔画。
《无口匏》在古代文献中有着丰富的出处。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淮南子·说林训》中的记载:“或谓木偶少子然无口者,名曰无口匏。”另外,一些古代文艺作品也经常提到无口匏。
《无口匏》的繁体字为「無口匏」。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以《说文解字》为例,它记载的《无口匏》的古汉字写法为「無口匏」。
1. 他绘制了一个无口匏,让人们想象里面住着什么样的生物。
2. 这幅画的中心是一个无口匏,看起来十分神秘。
组词:无口匏木(指用来制作无口匏的木材)
近义词:木偶
反义词:有口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