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芳香之物。多指花卉草木。 唐 韦应物 《与友生野饮效陶体》诗:“始自翫芳物,行当念徂春。” 宋 梅尧臣 《戏答持烛之句依韵和永叔》:“归时虽已过寒食,芳物犹能逐暖风。” 宋 晁补之 《鱼沟怀家》诗:“归来未应芳物老,桃花如锦遍 松溪 。”
“芳物”的汉语词典释义
“芳物”是一个古雅的中文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具有芬芳香气或美好特质的事物,多用于诗文典籍中,强调事物的香气、高洁品质或审美价值。以下是详细解析:
芳香之物
指散发香气的事物,尤指花草植物。
例证:
《楚辞·九章·思美人》:“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物?”(王逸注:“芳物,香草也。”)
来源:中华书局《楚辞补注》(链接)
美好之物
引申为一切美好、珍贵或值得珍视的事物,可涵盖自然景物、品德或艺术作品。
例证:
唐代杜甫《客至》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其中“芳物”暗喻待客的朴素情谊。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杜诗详注》
香草的象征意义
古代常以“芳物”(如兰、蕙)喻指君子高洁品格。
例证:
《楚辞·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以香草喻修身。
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
诗词中的审美意象
文人借“芳物”寄托对自然之美或理想境界的追求。
例证:
宋代陆游《东园观梅》:“平生不喜凡桃李,看了梅花睡过春。”以梅花为“芳物”代表孤高志趣。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陆游诗选》
“芳物:芳香之物。亦泛指美好之物。”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链接)
“芳:香;美好的(德行、名声)。”结合“物”字,可推知“芳物”为复合词。
来源:商务印书馆
《文选·谢朓〈和徐都曹〉》:“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桃李成蹊径,桑榆荫道周。东都已俶载,言归望绿畴。”
李善注:“芳物,谓桃李也。”
来源:中华书局《文选注》
“芳物”兼具自然属性(芳香)与文化属性(美好象征),是汉语中融合感官体验与精神寄托的典雅表达,常见于古典文学与哲学文本。
“芳物”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是其详细解释及补充信息:
芳物(拼音:fāng wù)指芳香之物,多用于描述花卉草木等散发香气的自然事物。例如唐代诗人韦应物在《与友生野饮效陶体》中写道:“始自翫芳物,行当念徂春”,这里的“芳物”即指春日芬芳的花草。
在部分语境中,“芳物”可引申为美好、优雅的事物或物品,强调其令人愉悦的特性。例如宋代晁补之《鱼沟怀家》诗中的“芳物”既指自然花卉,也暗含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芳物”属于较文雅的词汇,现代口语中使用较少,但在文学创作或特定表达中仍具意境。如需进一步了解古典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韦应物、梅尧臣的诗集。
白旃檀逩逐不得开交不痛不痒长庑产母痨城墙充广大年日大头针叠字方相服事福为祸始干烦诰语钩挂遘罹瞽儿词过为谷日虾蟆柝汗席豪暴后边讲购家司警迹人极听救焚投薪舅舅讥侮空荡荡浪汉老儿子淩窘丽食轮豳雒棠门墙绵笃民瘝缗泉扑碌碌綪茷青浅曲譬仁决日体善哉室匣十月朝耍令疏懒厮滥嵩丘汰绝温生绝裾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