舃卤的意思、舃卤的详细解释
舃卤的解释
亦作“舄卤”。含有盐碱的瘠土。《汉书·沟洫志》:“渠成而用溉注填閼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餘顷,收皆亩一钟。” 颜师古 注:“言引淤浊之水灌咸卤之田,更令肥美。” 宋 王安石 《送宋中道通判洺州》诗:“余尝怜 洺 民,舃卤半不治。” 李壁 注:“舃卤,咸地也。”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堕高堙卑,舃卤化而膏泽。”
词语分解
- 舃的解释 舃 ì 古同“舄”。 笔画数:; 部首:臼; 笔顺编号:
- 卤的解释 卤 (鹵滷) ǔ 制盐时剩下的黑色汁液,味苦有毒。亦称“盐卤”、“苦汁”。 浓汁:卤汁。卤面。 用五香咸水或酱油等浓汁制作食品:卤虾。卤豆腐。 古同“鲁”,鲁莽。 古同“橹”,大盾。 古同“掳”,掠夺
专业解析
舃卤(xì lǔ)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地质或地理环境特征。根据《汉语大词典》和《古代汉语词典》的释义,该词可拆解为以下两部分:
- “舃”:本义为“鞋履”,但在古代文献中常假借为“潟”(xì),指代含有盐分的土地。《说文解字》中提及“舃,履也”,而《周礼·地官》进一步引申为“咸舃之地”,即盐碱化的土壤。
- “卤”:原指盐碱地,后泛指土壤中盐分含量过高、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汉书·地理志》记载“海滨广舃,厥田斥卤”,其中“斥卤”与“舃卤”同义,均指贫瘠的盐碱地。
综合词义:“舃卤”指盐碱化严重、无法耕作的土地,常见于古代地理文献中。例如《史记·河渠书》描述黄河流域“泽卤之地”时,即包含“舃卤”的用法,强调其自然环境的恶劣性。
引用来源: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 《汉书·地理志》(中华书局,2007年修订版)
- 《史记·河渠书》(中华书局,2014年校注本)
网络扩展解释
“舃卤”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舃卤”指含有盐碱的贫瘠土地,即现代汉语中的“盐碱地”。该词也写作“舄卤”,其中“舃”与“舄”为异体字关系,而“卤”本义与盐碱相关。
二、读音与构成
- 读音:根据古籍注音,“舃”读作xì(现代汉语多取此音),但部分文献(如)标注为tuō,可能是古音或方言异读;“卤”读作lǔ。
- 构词逻辑:“舃”本指鞋履,此处引申为土地表层;“卤”指盐碱成分,合称强调土壤的盐碱化特性。
三、文献引证
- 《汉书·沟洫志》记载:“溉舃卤之地四万餘顷”,指通过灌溉改良盐碱地。
- 宋代王安石在诗中提到“舃卤半不治”,描述洺州土地贫瘠难以耕作。
- 章炳麟的《代议然否论》用“舃卤化而膏泽”比喻土地从贫瘠变为肥沃的过程。
四、现代应用
该词属古汉语词汇,现代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中。如需表达类似含义,可用“盐碱地”“瘠土”等替代。
别人正在浏览...
爆响八抬八座北门南牙晨暝车肆斗打短蓬多姿翻飞泛浩摩苍风局蜂趋蚁附分合该赡姑妹过来韩江豪竹候灰换鹅经黄金榜黄头奴恢燿剑树刀山交绮急缓谲秘屦校可愍口顺陵掩梨圈洛灵木棍片席萍虀瑲瑲戚宦清廓青暝秋阳染网认头三支圣断深味室闾树墩说黑道白宋卢菟葵讬灵讬胎外罗城望尘不及磈垒苇笮文弱污俗鲜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