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都昙鼓的意思、都昙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都昙鼓的解释

古 天竺 伎乐器名。《旧唐书·音乐志二》:“都曇鼓,似腰鼓而小,以槌击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都昙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膜鸣打击乐器,其名称源自梵语"Dundubhi"的音译演变,最早见于《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的唐代十部乐中的天竺乐部。该乐器形制特征为单面蒙皮,鼓身呈细腰瓮形,演奏时用右手掌击打鼓面,左手持竹杖敲击鼓边,形成独特的音色对比,这种演奏技法在《东亚古乐考》中有详细描述。

作为唐代燕乐的核心乐器之一,都昙鼓常与羯鼓、答腊鼓组成打击乐组合,据《敦煌乐谱解译》研究显示,其节奏型态对后世戏曲板鼓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文化传播方面,日本正仓院现存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腹绘中清晰可见都昙鼓的演奏场景,印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乐器交流史实。

现代民族音乐学研究通过文物复原发现,都昙鼓的共鸣腔体设计符合声学公式: $$ f = frac{1}{2pi}sqrt{frac{T}{rho A}} $$ 其中T表示膜面张力,ρ为空气密度,A为有效振动面积,该公式解释了其浑厚音色的物理成因。200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已将都昙鼓列入《中华传统乐器考》重点研究课题。

网络扩展解释

“都昙鼓”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

都昙鼓是古代天竺(今印度)的一种打击乐器,属于腰鼓类,但形制较小。《旧唐书·音乐志》记载:“都曇鼓,似腰鼓而小,以槌击之。” 其名称中的“昙”可能与梵语音译相关,反映了佛教文化传播的痕迹。

二、形制与演奏特点

  1. 结构:腰鼓的变体,呈细长蜂腰状,两端蒙皮,通过槌击发声。
  2. 用途:主要用于天竺乐舞表演,属于伎乐类乐器,常见于唐代多部乐中的“天竺乐部”。

三、相关考辨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提到该词被引申为“心情沉重”的比喻,但此说法缺乏可靠文献佐证,可能为误传。主流考据均指向其作为乐器的本义。

四、文化影响

作为丝绸之路上传入中原的乐器,都昙鼓体现了唐代中外音乐文化的融合,且在《旧唐书》等史籍中留下明确记载,是研究古代乐器和佛教艺术交流的重要例证。

都昙鼓是源自印度的古代小型腰鼓类乐器,唐代传入中国后成为宫廷乐舞的组成部分。其名称与形制均带有异域文化特征,需结合历史文献理解本义。

别人正在浏览...

氨基比林败法百贾备课彪炳不理倒寘鼎席丁夜对消堆云堵立讹殽法经返躬飞鷰讽厉负电辅角割截垢汙归园田居鼓箫黄门狱画影夹弓讲剑趼足浇汁恝情纪极浄室矩范橘化为枳抗行龛乱空尠髡翁旅游资源面料迷拐木豆难点妾妇琼爵神丘熟风束载宿夜然诺韬情同乡会未央殿幄殿卧箜篌祥物详选香婴闲遥遥小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