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门北寺狱 ”的省称。 明 陈子龙 《寄献石斋先生》诗:“钩党几入 甘陵 部,相将同入黄门狱。緋衣狱吏行生风,黄封小匣排当中。” 清 吴伟业 《哭志衍》诗:“逡巡白衣奏,停止黄门狱。”
“黄门狱”是“黄门北寺狱”的省称,指东汉时期由宦官(黄门)掌管的北寺狱,主要用于关押政治犯,尤其是涉及党争的士人。这一名称在明清文人的诗作中常被引用,例如:
基本释义
黄门狱是东汉宦官机构“黄门北寺狱”的简称,因宦官居黄门、北寺得名,主要用于囚禁与宦官集团对立的士大夫群体,尤其在“党锢之祸”中成为镇压士人的工具。
历史背景
东汉中后期,宦官专权,北寺狱成为其排除异己的场所。例如《后汉书》记载,名士李膺、范滂等均曾被囚于此,反映了当时激烈的政治斗争。
文学引用
明清文人常借此典故表达对权宦迫害的批判。如明末陈子龙《寄献石斋先生》中“相将同入黄门狱”,暗喻忠良受难;清初吴伟业《哭志衍》亦以“停止黄门狱”寄托对政治清明的期望。
延伸说明
“黄门”原为汉代宫廷官职,后逐渐代指宦官;“北寺狱”因位于宫城北侧得名,区别于普通司法机构,直接受控于宦官集团。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历史事件或诗词背景,可参考《后汉书·党锢列传》及明清文人别集。
《黄门狱》是指古代中国官场的一种严重腐败现象,指吏部黄门侍郎(即监察部门)负责查办的腐败官吏。
拆分部首:黄(黑)门(门)狱(犬)
笔画:黄(12画)门(8画)狱(9画)
《黄门狱》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当时黄门侍郎负责清查官吏的************行为,并进行严厉的惩处。这个词汇后来被广泛使用,成为描述官场腐败现象的代称。
繁体字为《黃門獄》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黄门狱的汉字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一般和现代写法相似,例如繁体字《黃門獄》。
1. 这个官员贪污受贿,将会被送入黄门狱受审。
2. 他曾是黄门狱的主管,对官场腐败问题有着深刻的了解。
1. 黄门侍郎
2. 黄门
3. 黄门贪官
4. 狱中
1. 官场腐败
2. 官员贪污
3. 官吏腐败
廉洁清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