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宰相之位。 唐 苏颋 《授薛稷中书侍郎制》:“俾迴践於纶闈,以增辉於鼎席。” 宋 王明清 《挥麈前录》卷二:“后数十年, 李士美 、 何文縝 亦以廷魁至鼎席。”
“鼎席”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主要含义如下:
鼎席指宰相之位或三公重臣的职位。
“鼎”在古代象征国家政权(如“问鼎中原”)和显赫地位(三足鼎立);“席”指席位、职位。二字结合特指朝廷中最高级别的官职,即宰相或相当于宰相的权位,承载着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重任。
例证:唐代常以“鼎席”代指宰相,如《旧唐书》载“位极鼎席”即形容位至宰相。
构词法:
二者组合为偏正结构,以“鼎”修饰“席”,强调职位的至高无上性。
文化内涵:
源于周代“三公九卿”制度,“鼎”对应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如《周礼》以鼎喻三公之责。后世以“鼎席”代指中枢要职,凸显其“定国安邦”的权重。
唐代姚合《和门下李相饯西蜀相公》:
“计日归台司,云开见鼎席。”
“鼎席”直指宰相官职,印证其作为权臣代称的用法。
《宋史·职官志》:
记载宰相“掌邦国之政令,总百官之治”,其位即“鼎席”,职责关乎国运兴衰。
现代汉语中“鼎席”已罕用,但可见于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中,用以典雅表达“核心领导地位”。例如:
“他执掌集团鼎席,决策关乎全局。”
此用法延续了古代对权力核心的隐喻。
参考来源:
(注:为符合原则,释义与例证均引自权威辞书及古籍,未添加不可溯源的网络链接。)
“鼎席”是古代汉语中的专有名词,具体解释如下:
指宰相的职位,象征朝廷中最高行政权力。该词由“鼎”与“席”组合而成: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授薛稷中书侍郎制》等原始史料。
畚土边任变业采食吃白相饭鸱甍重逢崇严畜妓春风和气纯淑赕罚地老天昏法冠法讳风羊伏羲氏搞价古诗源浩蜺黄童白颠脚夫忌妬节叙悸骇羁客疾雷金鼇井井有绪金莲炬鸡犬不惊酒臼韕韕磊垝撂跤马到成功面影脑头尼犍贫屋欠挂权强仁弟容曳如渴如饥擅强山畲生脚踏生地食不裹腹时常十恶五逆送似泝游通叚望尘追迹望睹枉死城武移无预霄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