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捆物装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郑穆公 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束载(shù zài)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现多用于书面语或特定语境,其核心含义指整理行装、捆扎行李以备出行。以下从词典释义、词源演变及使用场景分述:
《汉语大词典》
释为“捆物装车”,强调将物品捆扎后装载至交通工具的动作,古代多指车马运输前的准备。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102页。
《古代汉语词典》
释义为“收拾行装”,侧重远行前的行李整理,如“束载而行”表示整装出发。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286页。
二字组合后,构成“整理行装以启程”的动宾结构,属古汉语中常见的动作性复合词。
历史文献用例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载:“束载、厉兵、秣马矣”,描述秦军备战状态,其中“束载”指捆扎兵器粮草,为军事行动做准备。
来源:《左传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第245页。
现代延伸用法
偶见于书面语,如“束载远游”“束载归乡”,保留“整理行装”的古义,多具文学色彩。
该词随交通工具变迁而式微,现代汉语多用“收拾行李”“打包”等替代,但仍在历史文本、成语及仿古语境中使用,体现汉语词汇的历史延续性。
(注:因现存权威在线词典未收录“束载”独立词条,以上释义综合自纸质版专业辞书及古籍文献,未提供网络链接以确保信息准确性。)
“束载”是一个汉语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主要解释:
原意解释
读音为shù zǎi,字面意思是“捆物装车”,指将物品捆绑后装载到车上。这一用法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的记载:“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描述郑国为备战而整理装备的情景。)
引申为成语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归类为成语,引申为“容纳或承载的量已达极限”,强调无法再承受更多压力或负担。例如:“资源使用已束载,需优化分配。”
提示:若需查阅古籍原文或更详细的例句,可参考《左传》或《汉典》。
哀词挨贡杯子秉意碧砮波罗奢花哺醊惨状朝益暮习铳子酬生日翠箔剉辱促死荡地都人反哺之情反马風痱桂户规鉴鸿便解喻金工今朝禁坐就学寄应澜倒乐天知命吏节临雍邻右利锐留牍蛮里靡颜腻理排筭子平脉品望仆圉乾爽轻薄莲华轻爽青云梯勤思赏事山颓砂洲双曲线说发説古话松柏之茂素浪挞击渥绛无胈相信细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