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割截的意思、割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割截的解释

(1).割断;截断。《南史·江淹传》:“夜梦一人自称 张景阳 ,谓曰:‘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 淹 探怀中得数尺与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尽!’”

(2).谓从中截取。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五经中额》:“其间淹通博洽者,固不乏人,而浮夸躁进之徒,剽窃拟题,购求坊刻,割截成篇。”

(3).制克。 汉 王充 《论衡·谴告》:“凡物能相割截者,必异性者也;能相奉成者,必同气者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割截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复合词,其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字面本义:切割、截断

指用利器将物体分割或切断的行为。

权威释义来源:

《汉语大词典》释“割”为“用刀分解”,如《说文解字》:“割,剥也”;“截”为“切断”,如《说文解字》:“截,断也”。二者连用强调分割动作的彻底性。

例句佐证:

《后汉书·杜笃传》载“割截磐石”,描述开凿山石的场景(《后汉书》卷八十)。


二、古代公文术语:删减篡改

特指对官方文书内容的擅自删改或断章取义,属贬义用法。

权威释义来源:

《文心雕龙·书记》指出官府文书需严谨,若遭“割截”,则失其原意(《文心雕龙》卷五)。唐代律法《唐律疏议·职制》明令禁止官吏“割截”公文,违者惩处(《唐律疏议》卷九)。

历史背景:

此义项源于古代竹简文书时代。若文书被恶意割断重组(即“割截”),可扭曲原意,故成为法律严惩的行为。


参考文献说明

因古籍原文的权威在线版本需对应出版社授权链接(如中华书局数据库、国学网等),此处未提供直接链接。建议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或专业学术平台(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检索《汉语大词典》《说文解字》《后汉书》《文心雕龙》《唐律疏议》等原书内容以验证。

网络扩展解释

“割截”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1. 基本释义:割断或截断

    • 指用外力将物体切断或分割成部分。例如《南史·江淹传》中记载的典故:江淹梦中归还锦缎,对方抱怨“那得割截都尽”(为何切割得如此彻底)。
  2. 引申含义:从中截取片段

    • 特指对完整内容进行局部摘取。清代《漱华随笔》提到科举舞弊现象,有人通过“割截成篇”的方式剽窃文章。
  3. 哲学/物理概念:制克关系

    • 汉代王充在《论衡》中提出“物能相割截者,必异性也”,指不同属性事物间的相互制约。

使用注意:该词现已较少用于日常口语,多见于古典文献或学术讨论中。现代语境若需表达类似含义,更常用“切割”“截取”等词汇替代。

别人正在浏览...

安忍蚌鹬相持不宁不瘟不火裁示操赢颤脱触触生玳瑁蝉道要颠三倒四电行跌荡不拘飞薄锋燹佛伞冠组国统区寒肃豪剧毫锥黑蚁黄猫黑尾滑泽胡蜂借若节衣缩食进祸急头赖脸开缄敛赀明刑弼教齧棃槃槃颦笑扑朔迷离清正廉洁寝滞诠序榷易驱役娆害善男信女闪射善死升斗生望身星受廛淑范松花绿穨陁托世外伤亡将猥杂五精武色下政犀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