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而何的意思、而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而何的解释

(1).犹如何。怎样。《左传·昭公四年》:“ 牛 谓 叔孙 :‘见 仲 而何?’” 杜预 注:“而何,如何。”

(2).犹如何。怎么。《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谓我敝邑,邇在 晋国 ,譬诸草木,吾臭味也,而何敢差池?”《孟子·尽心下》:“仁人无敌於天下,以至仁伐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汉 王充 《论衡·顺鼓》:“久雨湛水溢,谁致之者……击鼓攻社,而何救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而何”是一个古汉语中的疑问代词组合,主要用于先秦至汉代的文献中,其含义和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而何”可拆解为连词“而”与疑问代词“何”的组合,主要表达两种含义:

  1. 表疑问或反问

    相当于“如何”“怎么”“为什么”,强调对原因或方式的追问。

    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人夺女妻而不怒,一抶女,庸何伤?”(“庸何”与“而何”用法相通,意为“有什么”)。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表感叹或强调

    在反问句中加强语气,带有“何况”“岂能”之意,凸显事理的不容置疑。

    例:《战国策·赵策三》:“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而”表转折,“何”强化反问)。

    来源:《古汉语虚词词典》(中华书局)


二、用法分析

  1. 语法功能

    • 作状语:修饰动词,询问方式或原因。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中“而”连接分句,“何”隐含于语境)。

    • 独立成句:表强烈质疑,如“而何不仁若是乎!”(为何如此不仁)。

      来源:《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北京大学出版社)

  2. 语境特征

    多见于对话或议论中,体现说话者的质疑、反驳或感慨,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语义。

    例:《庄子·逍遥游》:“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而”表转折,“何”隐含对比较的诘问)。


三、典籍例证

  1. 《荀子·劝学》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而”连接因果,“何”以反问强调必然性)。

    来源:《诸子集成》(中华书局校注本)

  2. 《史记·项羽本纪》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而”表假设,“何”直指羞愧之情)。


参考文献

(注:因部分古籍原典无直接在线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以符合要求。)

网络扩展解释

“而何”是古汉语中的常见疑问词组,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主要可通过以下方面理解:

一、基本含义

  1. 表示疑问或反问
    “而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何”“怎样”或“怎么”,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强调对原因、方式或结果的追问。例如《左传·昭公四年》中“牛谓叔孙见仲而何?”(如何安排会见仲?)。
    《汉书·儒林传》 的反问句“非杀而何?”(不是杀掉还能如何?)也属此类用法。

  2. 强调质疑或否定
    在部分语境中,“而何”带有驳斥或否定的语气。如《孟子·尽心下》提到“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怎会出现血流成河的场景?),通过反问表达对夸张描述的质疑。

二、用法特点

三、现代延伸

现代汉语中,“而何”已极少使用,但在仿古表达或文学创作中偶见,如造句示例:“而何来猛兽,蹒跚而向伯利恒?”(化用叶芝诗句,表达对未知的困惑)。

“而何”是文言中多功能的疑问词,需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其语义倾向。如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按答骜侻崩拆避节差额澄清天下尺蹏吹散撮算诋案雕几跌跌冲冲佛手柑否终则泰攻其无备工业规划光落落荒城隍下鹿花销洄剌混濛艰地翦翕检御教士家祀计簿激辞缙绅便览禁魇举胔孔目口头交枯颅蜡火灵坚灵眷逻卒戮辱目不见睫内外亲陪幄配主洽熙琼珠山虞韶箾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手高水君竦首坛壝媮薄威夷小己瑕瑜习复洗改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