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树名。为枸橼之变种。系常绿小乔木,高丈余。叶呈长圆形,花白色。果实色黄而香,下端有裂纹,状如半握之手,中医以之入药。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枸橼》:“枸櫞产 闽 广 间……其实状如人手,有指,俗呼为佛手柑。”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按《艺海泂酌》云:飞穰一名佛手柑。” 清 赵翼 《人面竹》诗:“ 闽中 佛手柑, 吴下 鬼目菜。”亦省称“ 佛手 ”。指此种植物或其果实。 清 吴伟业 《子夜歌》之五:“佛手慈悲树,相牵话生死。”《红楼梦》第四十回:“他又要那佛手吃, 探春 拣了一个给他,説:‘玩罢,吃不得的。’”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桌上有一盆佛手。”
佛手柑是一种柑橘属植物的栽培变种,因成熟果实形如手指合拢而得名。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植物学特征
佛手柑(学名:Citrus medica 'Fingered')属于芸香科柑橘属香橼的变种。植株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枝条带硬刺,叶片呈长椭圆形,革质且具芳香气味。果实成熟时呈柠檬黄色,表皮有纵沟和裂纹,形状如半握之手,顶端裂成指状,观赏性极强。
二、名称来源与文化意义
其名源自果实形态,佛教传入中国后,因“佛手”与“福寿”谐音,被赋予吉祥寓意,常作为春节装饰植物。原产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在闽广地区广泛栽培。
三、药用与食用价值
四、相关别称
又称“五指柑”“佛手香橼”“福寿柑”等,古籍《本草纲目》中记载其别名“枸橼”。
佛手柑集观赏、药用、文化象征于一体,是兼具实用价值与传统意义的特殊柑橘品种。若需了解更详细分类或栽培信息,可参考植物学文献或权威中医药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