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讹略的意思、讹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讹略的解释

(1).谓音译的讹误和省略。 唐 道宣 《续高僧传·译经·闍那崛多》:“本国有寺,名曰 大林 ,遂往归投,因蒙度脱,其郁波弟耶?此云常近受持者,今所谓和上,此乃 于闐 之讹略也。” 唐 道宣 《续高僧传·译经·闍那崛多》:“ 闍那崛多 , 隋 言 德志 , 北贤豆 揵陀囉国 人也, 隋 言 香行国 焉。”自注:“ 贤豆 ,本音 因陀罗婆陀那 ,此云主处,谓天帝所护故也, 贤豆 之音,彼国之讹略耳。”《中国佛教·翻译名义集》:“至于 玄奘 、 义净 等新译经论中名相的音译,多和旧译不同,而 奘净 二师往往认旧译为讹略。”

(2).错误和漏略。 元 李好文 《<太常集礼稿>序》:“遂暨一二同志蒐罗比校,访残脱,究讹略,其不敢遽易者,亦皆论疏其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讹略”是汉语词汇中用于描述文字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讹误与简省现象的复合词,属于文字学、训诂学领域的专业术语。该词由“讹”与“略”二字构成:

  1. 词源分解

    “讹”本义指言语虚妄,《说文解字》释为“譌言也”,后引申为文字传写中的错误;

    “略”在《玉篇》中解作“简也,要也”,可指删减或简化。

    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古籍校勘领域,如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时提及“形近而讹略”。

  2. 现代释义

    现代词典中,“讹略”特指文字在流传过程中因形近、音近或抄写疏漏产生的错误与省略现象。例如《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文字讹误与脱略”,《辞海》补充其包含“字形演变中的非规律性简化”。

  3. 古籍应用实例

    该词常见于文献校勘,如《汉书·艺文志》载“古文异体,时有讹略”,指先秦典籍中的文字差异现象;清代朴学家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中以“讹略”分析《战国策》异文。

  4. 相关概念延伸

    与“通假字”“异体字”存在交叉,但更强调传抄导致的偶然性错误(讹)与笔画简省(略)。如敦煌写卷中“佛”字省笔作“仏”,即属讹略的典型范例。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讹略”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1.音译的讹误和省略

指在翻译外来语言(尤其是音译词汇)时,因发音差异、文化隔阂或简化习惯导致的错误或省略。例如:


2.错误和漏略

泛指文字、文献或记载中的错误与缺失。例如:


相关延伸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唐代《续高僧传》或元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八斗才柏陵裱褙匠逋贷唱于充羡慈恕大电单率打杂督摄恶声绀蝶革鞾龟纹诃谏闳放花木瓜虺虺角巾戒体金勒禁驻迥胜魁杰隆颓目的物攀龙附凤破璧毁珪情娘清爽亲支邛钜其他婍嬟柔软鋭志如新三宫六院上羾圣者神经细胞霜月水浸老鼠所急酥松通衢大道颓溏突明讬志问端文郎稳拿瞎汉跳渠下马牌小业种暇适西瓜嘻嗟饩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