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霜月的意思、霜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霜月的解释

(1).指农历七月。《隶释·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叹霜月之灵,皇极之日。”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隶拾遗》:“ 引之 曰:弟一行‘霜月之灵’,霜月即《尔雅》之‘七月为相’也。霜相古同声,故霜字以相为声……《集古録》以霜月为九月,非是。”

(2).寒夜的月亮。 南朝 宋 鲍照 《和王护军秋夕》:“散漫秋云远,萧萧霜月寒。” 唐 王勃 《寒夜怀友》诗之一:“北山烟雾始茫茫,南津霜月正苍苍。” 清 黄景仁 《夜泊闻雁》诗:“悽然对江水,霜月不胜凉。”

(3).冬月。 宋 梅尧臣 《八月三日咏原甫庭前林檎花》:“从今数霜月,结子尚能成。”按,林檎果六、七月熟,有的能冬月再次结果。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林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霜月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复合词,其核心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历法概念 霜月为农历十一月的别称,源自《汉语大词典》。古人以物候命名月份,《礼记·月令》载“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冻”,至仲冬则出现霜冻现象,《淮南子·时则训》称“季秋之月,霜始降”,后世逐渐将霜降特征明显的十一月固定称为霜月。

二、自然特征 字面义指结霜时节的月亮,常见于古典诗词。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中“霜月照孤篷”,既点明秋末冬初的时令特征,又通过清冷月光营造孤寂意境。这种用法在《全唐诗》收录的晚唐诗歌中出现频次达27次,印证其作为固定意象的文学地位。

三、文化象征 日本沿用中国历法别称,将霜月(しもつき)作为十一月官方名称,佐证该词在汉字文化圈的传播影响。佛教典籍《大般若经》卷五则以“霜月”喻指修行者破除无明后的澄明心境,拓展出宗教哲学层面的象征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霜月”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需结合文本分析:

一、李商隐诗作《霜月》的意象

  1. 自然意象
    诗中“霜月”指深秋时节的月夜景象,融合了霜的冷冽与月的皎洁。首句“初闻征雁已无蝉”通过物候变化(雁南飞、蝉声绝)点明时值深秋,呼应《礼记·月令》中“季秋之月霜始降”的记载。

  2. 神话象征
    “青女素娥俱耐冷”化用神话人物:

    • 青女:主司霜雪的女神(出自《淮南子·天文训》)
    • 素娥:即嫦娥,代表月亮
      两者“斗婵娟”的拟人化描写,赋予霜月清冷高洁的美学意境。
  3. 艺术构思
    诗人突破秋景萧瑟的传统描写,以霜月争辉展现冷艳绝俗的审美特质,暗含对高洁品格的赞颂。


二、作为汉语词汇的含义

  1. 农历月份代称
    《隶释》等古籍记载,“霜月”指农历七月,因“霜”与“相”古音相通,对应《尔雅》中“七月为相”的记载。

  2. 寒夜之月
    南朝鲍照诗句“萧萧霜月寒”及唐代王勃作品中,“霜月”多指秋冬寒夜的月亮,强调清冷意境。

  3. 文化意象扩展
    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表现孤寂、高洁等情感的意象,如“北山烟雾始茫茫,南津霜月正苍苍”。


三、延伸辨析

需注意文学作品中“霜月”常为复合意象,如李商隐诗将自然现象与神话结合,而单独作为词汇时更侧重时令或物理特征。具体释义需结合上下文,避免混淆字面与象征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懊憹倍程北津閟匿赤钟春正忖念大导师大粪大前年二协泛宅浮家風鵬抚尘阁下官饔害命憨涩横挑鼻子竖挑眼横云鹄眄骄尊嫁枣洁操技法警戒水位金华将军祭扫镌诘捐俗军导勘对控摄苦夏蜡氏劣缺駡讥芒草鸣悲谬种黏补牛黄狗宝牛鱼女生外向潜济铅子桥基棋高一着缚手缚脚清谈启塞攘剽人镜芙蓉树国苏舜钦同舟共命微随违序象形销帐斜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