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角巾的意思、角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角巾的解释

(1).方巾,有棱角的头巾。为古代隐士冠饰。《晋书·王导传》:“则如君言, 元规 若来,吾便角巾还第,復何惧哉!” 元 揭傒斯 《赠淳真子张太古》诗:“飞駟服五龙,角巾摇三花。” 清 戴名世 《一壶先生传》:“ 一壶先生 者……衣破衣,戴角巾,佯狂自放。”

(2).借指隐士或布衣。 唐 陈子昂 《唐故朝议大夫梓州长史杨府君碑》:“於是始以角巾应命,褐衣诣闕。” 唐 高适 《答侯少府》诗:“江海有扁舟,丘园有角巾。”

(3).指归隐。 清 赵翼 《黄天荡怀古》诗:“ 建炎 第一功终属,太息 西湖 竟角巾。”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角巾”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详细解释:

  1. 本义与形制
    指一种有棱角的方巾,为古代隐士或布衣常戴的冠饰。其特点在于巾角挺立,与普通头巾不同。例如《晋书·羊祜传》中提到的“角巾东路,归故里”,体现了隐逸者的身份特征。据东汉典故记载,名士郭林宗遇雨时头巾一角下陷,时人效仿而形成“折角巾”风潮。

  2. 引申象征

    • 隐士或平民:角巾成为隐士的代称,如《唐故朝议大夫梓州长史杨府君碑》中“角巾应命,褐衣诣阙”。
    • 归隐意向:常表达退隐志向,如清代赵翼诗句“太息西湖竟角巾”。
  3. 文学与历史用例
    文学作品常以角巾营造意象,如《喻世明言》描述裴晋公“角巾便服,拱立而待”,突显人物淡泊形象;查字典引用的造句“角巾东第定何日”,亦展现对归隐时机的感慨。


角巾既是具象的头巾样式,也是古代隐逸文化的符号,承载着士人阶层对淡泊生活的追求。其典故与文学用例多集中于汉晋至明清时期,反映了不同时代对隐士精神的推崇。

网络扩展解释二

角巾

角巾是一个汉字词语,由“角”和“巾”两个字组成。

部首和笔画

“角”字的部首是“角”,它由两个笔画组成。而“巾”字的部首是“巾”,由三个笔画构成。

来源

角巾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最初指的是古代士人束发所用的头巾,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装饰品。

繁体

在繁体字中,角巾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角巾”。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些许不同。角巾的古代写法为“角巾”,也就是现在的简化字形式。

例句

1. 他头上戴着一顶白色的角巾,显得十分有学问。

2. 他用手把角巾整理得整整齐齐,然后站在讲台上开始演讲。

组词

角巾:古代士人束发所用的头巾。

巾帼:指女性,尤指勇敢坚定、有才干的女性。

巾冠:古代指官职显贵的人。

近义词

头巾、巾帼。

反义词

无。

别人正在浏览...

报本反始包打天下豹直不寒而慄采摘车栏出死断亡雌雷恩深爱重恶子分庭伉礼辅国负寃挂齿颔联花鲗鱼昏懵交子务金石之策金痍娟丽娵娃考终窠丝糖蜡黄劳动合同制练朱玫瑰树目不别视母舅能者为师女秀才破示破头烂额墙岸气烘烘期末青川轻羽奇嶷耆绅雀罗趣役攘袂人来疯酾酒赏鍳商誉省着殊调丝毫夙根田忙天棚屯亨王鲔腕阑文君新醮香饭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