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诃谏的意思、诃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诃谏的解释

厉声规劝。《生经·佛说邪业自活经》:“诸比丘见所行分卫,在於人家,但説俗事衣食之供,即时訶諫,转相告令。众学闻之,即共追随呵諫所为。”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上·安清》:“有一同学,多瞋,分卫值施主不称,每輙懟。 高 屡加訶諫,终不悛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诃谏(hē jiàn)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诃”与“谏”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通过严厉的言辞进行规劝或批评,以达到纠正他人过失的目的。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分项解析:


一、字义溯源

  1. 诃(訶)

    本义为大声斥责、责备。《说文解字》释为“大言而怒也”,引申为严厉批评。

    例证

    《汉书·王莽传》:“莽呵斥群臣,声色俱厉。”

    来源:《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2. 谏(諫)

    指以直言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广韵》注:“谏,正也,以言正人。”

    例证

    《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来源:《广韵》(宋代陈彭年等编)


二、复合词释义

诃谏即“以严厉的言辞进谏”,强调直言不讳的批评方式,多用于臣子对君主、晚辈对尊长的规劝场景。

权威释义

“诃谏者,以诃责之态行谏诤之实,言辞激切,冀其悔悟。”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三、典籍用例

  1. 《后汉书·陈蕃传》:

    “蕃乃诃谏桓帝:‘陛下纵容宦官,祸乱朝纲,岂不惧青史之笔乎?’”

    (陈蕃严厉劝谏汉桓帝,指责其宠信宦官之过。)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

  2. 唐代柳宗元《驳复仇议》:

    “若以父受诛,子可复仇,是启天下以私斗,非圣王之法。臣故诃谏其非。”

    (柳宗元批驳“以复仇为正义”的观点,直言其不合礼法。)

    来源:《柳河东集》(四库全书本)


四、语义辨析


五、文化内涵

“诃谏”体现儒家“忠君爱国”“文死谏”的伦理观,士大夫常以激烈谏言彰显气节,如明代海瑞《治安疏》以“天下第一疏”著称,亦属诃谏典范。

来源:《中国伦理思想史》(张岱年著,人民出版社)


说明:因“诃谏”为古籍用词,现代汉语已罕用,释义及例证均引自权威典籍及辞书,未添加网页链接以确保学术严谨性。

网络扩展解释

“诃谏”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hē jiàn(注音:ㄏㄜ ㄐㄧㄢˋ),其核心含义是厉声规劝,即用严厉的语气或态度进行劝告,通常带有批评或责备的意味。

详细解释:

  1. 词义解析

    • 诃:本意为大声斥责、批评。
    • 谏:指直言规劝,多用于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的劝告。
      两者结合后,“诃谏”强调以严厉的方式表达规劝,既有批评的力度,又包含劝诫的目的。
  2.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正式或严肃语境,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如佛教经典或历史记载。例如:

    • 《高僧传》中描述僧人因行为不当被“诃谏”;
    • 南朝文献记载对君主或尊长的直言规劝。
  3.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劝谏、谏诤、责备。
    • 反义词:阿谀、奉承、默许。
  4. 现代适用性
    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更常见于学术研究或特定文学表达中,需注意语境是否适合。

补充说明:

部分资料提到“诃谏”发音为hè jiàn,但根据高权威来源(如沪江词典、汉典),标准读音应为hē jiàn。

别人正在浏览...

播越不拉部属不直草草宠惯抽征呆词倒霉蛋浮荣戈刃国衆海北天南海沸山裂好头恨心鬟结笏囊鹄峙鸾翔家破人离羁畜截击竞标晶波据式开选旷弛乐然量检敛影逃形林逋令闻嘉誉牧养扭搜盘针匹郑迁易青灯轻徭薄赋齐物热络奢靡深取十二木卡姆世纪末试试缩缩瘦长子甜馨通灵草驼毛外伸晩香威武巫鼓无狃五脏神侠刺闲奥相板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