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厉声规劝。《生经·佛说邪业自活经》:“诸比丘见所行分卫,在於人家,但説俗事衣食之供,即时訶諫,转相告令。众学闻之,即共追随呵諫所为。”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上·安清》:“有一同学,多瞋,分卫值施主不称,每輙懟。 高 屡加訶諫,终不悛改。”
“诃谏”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hē jiàn(注音:ㄏㄜ ㄐㄧㄢˋ),其核心含义是厉声规劝,即用严厉的语气或态度进行劝告,通常带有批评或责备的意味。
词义解析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正式或严肃语境,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如佛教经典或历史记载。例如:
近义词与反义词
现代适用性
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更常见于学术研究或特定文学表达中,需注意语境是否适合。
部分资料提到“诃谏”发音为hè jiàn,但根据高权威来源(如沪江词典、汉典),标准读音应为hē jiàn。
诃谏(hé jiàn)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讽谏、批评。它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诃”和“谏”。这个词通常指责他人的过错或错误,以期改正或改进。
诃谏的第一个字“诃”拆分之后的部首是“讠”,它是从“言”字而来的。第二个字“谏”的部首是“讠”,同样来源于“言”字。
“诃”的总笔画数为七画,其中旁边的部分有四画,“谏”的总笔画数为十一画,而且本身没有旁边的部分。
诃谏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史记·田禾列传》中,但它的实际使用可以追溯到更古老的时期。这个词在古代文献和经典中广泛使用,用来形容对邪恶行为的批评和责难。
诃谏的繁体字为「訶諫」。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诃谏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据《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的记载,诃的古代写法为「訸」或「訶」,而谏的古代写法为「諫」。
1. 他对政府的不公行为提出了诃谏,希望能够改善。
2. 诃谏是一种促进进步的方式,但需要谨慎和明智。
诃谏(hé jiàn)、诃责(hé zé)、诘难(jié nàn)、谏言(jiàn yán)
讽刺(fěng cì)、责难(zé nàn)、批评(pī píng)
表扬(biǎo yáng)、赞美(zàn měi)、称赞(chēng zàn)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