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督的大印。借指总督的官位。《官场现形记》第四三回:“ 贾制臺 初署督篆,就有人説他坏话。”
"督篆"为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与历史用例两个维度解析:
一、字源释义 "督"字本义为监察、统领,《说文解字》释作"察也",段玉裁注"凡督责字,以督为察之"。在官职体系中,常见于"都督""督察"等职位名称,体现管理职能。
"篆"字本指篆书字体,引申为官印代称。《汉官仪》记载:"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龟钮,其文曰章;千石至四百石皆铜印鼻钮,其文曰印",后以"篆"特指官署印信。
二、历史语义 明清文献中"督篆"特指省级军政长官印信,如《明史·职官志》载:"总督宣大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关防称督篆"。该词常见于官员交接文书中,如《清实录》乾隆朝卷载:"著将两江总督印务暂行护理,俟新督到任交卸督篆"。
三、现代应用 在当代汉语中,该词主要用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商务印书馆《古代职官大辞典》将其列为明清官制术语,指代总督职位的官方印信,具有行政权力象征意义。
(参考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督篆”是一个古代官职相关的词汇,其含义及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督篆”指总督的大印,借代指总督的官位。其中:
引申意义
通过“印章”这一象征物,代指官职本身,类似现代“掌印”的说法,强调权力的合法性与职务的正式性。
该词多见于清代文献,例如:
综合多个词典与文献,该词定义一致,核心均指向总督职权的象征物及职位本身。建议参考《官场现形记》原文或清代官制资料进一步了解其历史背景。
案部白惨惨白冠厘缨半轮惫赖并耕不顶事餐云卧石长长短短搽油抹粉楚樊出家村头村脑登封草逗晚冯邓府兵附缠敷纳干热光学滚汤鹤池横逞黄柳黄米煎调甲午风云解位惊恨惊骛匮绝袴靴两说麟阁六宫戮民满望门当户对灭祀目不苟视木茹抛开皮蛋全劳动力绕组沙尘暴盛传省略受命于天迢遥铜蓝外奬王法巷市象武见世面仙席邪志席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