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leave home and become a monk or nun] 弃舍俗家去做僧尼或道士
(1).离开家庭。 汉 王符 《潜夫论·赞学》:“是故无 董 景 之才、 倪 匡 之志,而欲强捐身出家旷日师门者,必无几矣。”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七:“ 季 与同辈旅宿 庐山 下,各相问出家几时。” 明 刘基 《门有车马客行》:“居家倚骨肉,出家倚交亲。” ********* 《登杭州南高峰》诗:“病肺年来惯出家,老龙井上煮桑芽。”
(2).到寺庙道观里去做僧尼或道士。《南史·齐纪上》:“自今公私皆不得出家为道,及起立塔寺,以宅为精舍,并严断之。”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一:“ 汉明帝 听 阳城侯 刘峻 等出家,僧之始也; 济阳 妇女 阿潘 等出家,尼之始也。”《水浒传》第四回:“今有这个表弟姓 鲁 ,是 关西 军汉出身,因见尘世艰辛,情愿弃俗出家。” 鲁迅 《三闲集·柔石作<二月>小引》:“﹝ 释迦牟尼 ﹞从夜半醒来,目睹宫女们睡态之丑,于是慨然出家,而 霍善斯坦因 以为是醉饱后的呕吐。”
(3).指出家之人。 宋 朱弁 《北人以松皮为菜》诗:“吾老似出家,晚悟愧根钝。”参见“ 出家求道 ”。
“出家”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层次的解释,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析:
基本定义
指出离家庭生活,加入宗教团体成为僧尼或道士。拼音为chū jiā,近义词为“落发”,反义词为“还俗”“在家”。
行为表现
包括剃度、受戒、入住寺庙或道观,并遵守戒律(如戒七情六欲、不婚嫁等)。
象征意义
佛教中“出家”不仅是离开世俗家庭,更强调“出三界家”“出烦恼家”“出五蕴家”,即超越生死轮回与贪嗔痴的束缚。
修行目标
通过戒定慧修持,灭除痛苦与无明,最终觉悟人生、利益众生。如《涅槃经》所言:“出家宽旷犹如虚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
历史记载
自汉代起便有出家为僧尼的记录,如《南史》提到“不得出家为道”的禁令,宋代《侯鲭录》记载了早期僧尼的起源。
精神高度
古人视出家为“大丈夫之事”,需发菩提心并具过人天分,非世俗功名可比。
如需更深入的宗教哲学探讨,可查看佛教经典《涅槃经》或相关寺院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