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intain personal integrity during chaotic times;pay attention to one's own moral uplift] 指修身养性,保全己身,不管世事。现也指只顾自己,不管集体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营天下。——《孟子·尽心》
卒不忍独善其身。——清· 林觉民《与妻书》
君子立言,非苟显其理,将以启天下之方悟者;立行,非独善其身,将以训天下之方动者。——《后汉书·丁鸿传》
本指注重自身修养,保持节操。后亦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身外事。《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赵岐 注:“独治其身以立於世间,不失其操也。”《晋书·忠义传论》:“且 裒 独善其身,故得全其孝。”《北史·袁翻传》:“ 翻 名位俱重,当时贤达咸推与之。然独善其身,无所奬拔,排抑后进,论者鄙之。” ********* 《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新时代的青年,单单做到‘独善其身’、‘洁身自好’的地步,能算尽了责任的人么?”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六章:“我和 刘丽 找到她,告诉她整个社会不改好,个人想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
"独善其身"是汉语中具有哲学色彩的成语,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该词由"独"(独自)、"善"(完善)和"其身"(自身)三部分构成,本义指在困顿处境中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后衍生出多重内涵。
从词义演变看,《汉语大词典》将其训释为两个层面:一是指士人在不得志时注重自我道德完善,保持节操,如《后汉书·丁鸿传》"君子立言,非苟显其理,将以启天下之方悟者;立行,非独善其身,将以训天下之方动者";二是现代语义中略带贬义的"只顾自身利益,不关心他人",如茅盾《忆谢六逸先生》"他除了埋头教书,只是埋头着述,他独善其身"。
在语法功能上,该成语可作谓语、定语或宾语。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标注其词性为动词性成语,强调行为主体对自身处境的应对策略。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显示,该词在当代书面语中的使用频次为0.03‰,多用于议论性文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语源流大词典》指出,该词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语义偏移,至宋代已形成"明哲保身"的引申义,如《朱子语类》"若不能独善其身,虽讲究得尽,亦无益"。这种语义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处世哲学的双重性。
“独善其身”是一个源自中国古典文献的成语,其含义随着时代演变产生了微妙的差异。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原意
出自《孟子·尽心上》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指在不得志或困境中应注重自我修养,保持个人道德操守;得志时则需惠及天下。这一层面强调在逆境中坚守本心,具有积极意义。
现代引申义
现多指只顾自身利益,不关心他人或集体,带有个人主义色彩()。例如《与妻书》中“卒不忍独善其身”即体现对自我保全的反思()。
褒贬变化
原意以修身养性为核心,被视为褒义();现代因强调“自私”倾向,常含贬义()。需结合语境判断,如用于批评冷漠行为时偏向贬义,而强调道德坚守时保留褒义。
与其他成语对比
“独善其身”兼具古典哲学中的道德坚守与现代语境下的利己倾向,需根据上下文理解其褒贬色彩。在引用时,建议结合具体情境,避免单一化解读。如需更全面例证,可参考《孟子》原文或权威词典()。
傲雪欺霜败家相闭口结舌部曹长民吹唱麤布大姜丹镞蹈厉跌停板笛卡儿坐标耳闻眼见分桃断袖佛影蔬幞被负橐过为已甚还醒寒欠横眉竪目河上歌华盛会长假公营私记罣窥取联踡伶仃令书虏获秘密藏磨扇坠着手年年迫速乾晷前事其乐无穷青苔篇酋魁芞舆榷场劬劬柔然三宫赏善罚恶设奠深曲试日薯莨说不了琐闱太上皇后题跋万众一心嗢飫文谟窝工相婆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