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面流动的积水。《韩诗外传》卷二:“高墙丰上激下,未必崩也,降雨兴,流潦至,则崩必先矣。” 宋 苏辙 《徐州汉高帝庙祈晴文》:“疏放流潦,改种秋稼。” 清 曹寅 《归舟和培山见答韵》:“碧荫盪流潦,萧索满孤听。”
“流潦”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少见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本义与引申义 “流潦”本指雨后地面的积水。《汉语大词典》释为“雨后地面的积水”,如《楚辞·九辩》中“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句,王逸注“不蒙恩施,独枯槁也,仰愬天而长叹也”,其中“无泽”即暗含流潦干涸之意。此义项多见于古代文献,如《诗经·邶风》孔颖达疏有“雨下流潦”之说。
二、语源演变 该词由“流”与“潦”复合而成:“流”指水流移动,《说文解字》释“水行也”;“潦”本指雨水积聚,《说文解字注》称“雨水大貌”。二者合称最早见于先秦典籍,《辞源》指出其作为水文现象的描述词,在汉代文献中渐趋常见。
三、文学意象 古典文学中常借“流潦”营造意境。如宋代词人周邦彦《大酺·春雨》中“行人归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车毂”,以路上积水阻碍行车暗喻羁旅愁思。清代纳兰性德《浣溪沙》亦有“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之句,其中“伏雨”即与“流潦”形成意象关联。
“流潦”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liú liáo,其基本含义是地面流动的积水。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流潦”是古汉语中描述积水的词汇,兼具实用性与文学性,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更多例证可参考《汉典》或《韩诗外传》等文献。
百叠报晓笔摩不容口菖歜朝庭尘事丑秽愁阴蜍兔大肚子弹无虚发道念蹈弦调诐第二课堂兜捕敦风厉俗高啸葛帔贡金钩陈罐头鼾齁黄土包子节斧荆篮镜子锦囊佳制军产恐恐聊斋历变礼道绵长面码儿靡靡之乐冥行擿埴俏俐启封遒绝秋闰球衣鹊洲趣驾燃眉之急稔闻软丢丢市买势威书刊烁灼属诗唆讼特命晩志卧床不起五三衔乐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