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京师以外任职的官吏。 清 尹耕云 《致曾国藩书》:“何况 耕云 以久遭屏斥之身,浮沉外僚,但丐斗升之禄以活妻子者,更何敢摇唇鼓舌以议天下事乎?”
"外僚"是古代官制体系中的专有名词,指代在京城以外任职的地方官员。《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外官,地方官吏",与中央机构的"内僚"形成对应关系,体现古代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层级划分。
该词在明代文献中尤为常见,《明史·职官志》载:"外僚考满,皆给由赴部核功过",指地方官员任期届满需赴吏部考核。其职能涵盖地方赋税征收、司法审理及民生管理,如《万历野获编》所述"外僚主牧一方,当以安民为要"。
词源构成方面,"外"指空间方位,与中央相对;"僚"源自古汉语"官吏"义项,二字组合产生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时期,至明清成为固定官制术语。需要注意的是,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完全退出日常使用,仅存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
权威文献参考:
“外僚”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与拼音
该词读作wài liáo(注音:ㄨㄞˋ ㄌㄧㄠˊ),指在京师(古代都城)以外任职的官吏,与中央朝廷的官员相对。例如清代尹耕云在《致曾国藩书》中提到自己“浮沉外僚”,即描述长期在地方任职的状态。
历史背景与用法
古代官员体系常分为“京官”和“外僚”,后者多负责地方治理或边疆事务。这一区分体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层级关系。例如和4引用的文献中,外僚被用来表达对地方官场浮沉的感慨。
其他相关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如清代书信原文),可参考、4等来源。
包荒庇护权炳朗裁编草室插蜡烛出军当元大权旁落登池上楼斗口短簿祠端意房箙奋扬扶倾济弱公移光觌冠袍带履归止骨镞海腴红场话茬划时代护身龙贾风家庙校书诘兵借镜观形惊搐卷銋窭贫駏蛩开棍恺豫靠垫克俭垦耨裤管老眼昏花买嘱贸鬻鸣犊呢羽旁烛皮脸儿牵摘乔声势鹊山群经三官钱世语尸葬徒附突忽无跌屋里的霞缛云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