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恶少的意思、恶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恶少的解释

[young ruffian] 品行恶劣的年轻无赖

偷儒(懦)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荀子·脩身》

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侯。——杜甫《锦树行》

详细解释

品行恶劣的年轻男子。《荀子·修身》:“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 唐 杜甫 《锦树行》:“自古圣贤多薄命,姦雄恶少皆封侯。”《金史·刘焕传》:“捕二恶少杖於庭中。”《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 张委 也不答应,同了 张霸 ,和那一班恶少,转身就走。”《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便是那年场门首的那班世家恶少,我也都指给你看了。一个个不管自己肚子里是一团粪草,只顾外面打扮得美6*服华冠,可不像个‘金漆马桶’!” 孙犁 《书的梦》:“这是一个典型的京华恶少,政界小人。”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恶少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恶少”是汉语中特指品行恶劣、行为不端的青年男性。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定义,该词指“行为恶劣、横行霸道的年轻人”,常带有仗势欺人或放荡不羁的特征。从词源学角度分析,“恶”字本义为罪过、不良,“少”即年少者,二字组合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如杜甫《少年行》中“马上谁家白面郎”所指的纨绔子弟形象。

《汉语大词典》进一步阐释其包含三层内涵:①身份特征:多出自权贵或富裕家庭;②行为表现:涉及欺压百姓、扰乱治安等劣迹;③时代演变:古代多指官宦子弟,现代可泛指行为暴戾的青年群体。近义词“纨绔子弟”“衙内”等,均强调其特权背景与道德缺失的双重属性。

在文学作品中,《水浒传》塑造的“高衙内”形象最具典型性,该角色强占民女、欺压良善的行为成为“恶少”概念的具象化表达。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指出,这类词汇的构词规律体现汉语“以单字本义复合表新义”的特征。当代社会语言学研究表明,“恶少”一词在刑事犯罪报道中的使用频率,与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认知存在显著相关性。

网络扩展解释

“恶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释义

“恶少”指品行恶劣的年轻无赖,通常形容为非作歹、缺乏廉耻的青少年。该词由“恶”(恶劣)和“少”(年少)组合而成,强调年龄与品行的双重特征。

二、词源与引证

  1. 古代典籍:

    • 《荀子·脩身》最早提到:“偷儒(懦)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此处指懒惰懦弱、贪图享乐的无耻之徒。
    • 杜甫《锦树行》中写道:“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侯。”通过对比讽刺品行低劣者得势的现象。
  2. 其他文献:

    • 唐代韩愈在《寄卢仝》中描述恶少行径:“每骑屋山下窥闞,浑舍惊怕走折趾。”生动刻画了其扰民形象。

三、用法与示例

四、相关词汇

五、跨语言对照

法语中,“恶少”可译为“jeune débauché”(放荡的年轻人)或“voyou”(流氓),体现相似的社会负面形象。

总结来看,“恶少”一词从古至今均用于批判道德低下的年轻群体,兼具历史底蕴和现实批判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白榜薄夫兵经宾见逼窄差迭长生牌位袋鼠得月笃挚法灯粉蝶纷纷麸桃故故过五关斩六将解冠接火津埭惊才絶艳军威考信窥鼎烂醉酪苏拉飒类味累茵两栖谅直连阶累任马褡子马罗披米巫纳粮配殿平至清琴颧骨如临大敌樿傍沈宏设主人首虏帅台肆姐酸黄虀逃禅条柯通望同学究瓦镫惟藩文豪纹縠五谷丰登无憾鲜蹦活跳卸压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