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纹縠的意思、纹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纹縠的解释

皱纱。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九:“赠之以佛衣綾而不受,赠之以纹縠而不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纹縠(wén hú)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指带有细密纹理的轻透丝织品,兼具视觉美感与材质特性。以下从形义、书证、文化内涵三方面详释:


一、形义解析

  1. 单字本义

    • 纹:从“纟”(糸),本指丝织品上的花纹,引申为物体表面的线性痕迹。《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但“文”部有“文章错画”之意,段玉裁注:“纹者,文之俗字。”
    • 縠:读作hú,《说文·糸部》:“縠,细缚也。”指轻薄透光的绉纱类丝织物,表面因工艺形成天然绉缩纹理,如《战国策·齐策》载“曳绮縠”形容其飘逸。
  2. 复合词义

    “纹縠”为并列结构,强调织物兼具人工纹饰 与天然縠纹 的双重特征。北宋《广韵》释“縠”为“纱縠”,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四上》称:“縠之言蹙也,纹理蹙缩成绉。”可见其纹理源于特殊织法。


二、经典书证

  1. 文学意象

    • 唐代李贺《恼公》诗:“密书题豆蔻,隐语笑芙蓉……宝袜菊衣单,蕉花密露红。” 王琦注引《庶物异名疏》云:“蕉纹縠,似蕉叶纹者。”以自然纹比拟织物之美(见《李长吉歌诗汇解》卷三)。
    • 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回描写潇湘馆窗纱:“若是糊了,外头看着是绿的,里头看是白的,又轻又软,叫‘霞影纱’。”脂批本提及此类纱属“纹縠之属”,凸显其纹理与透光性(庚辰本)。
  2. 工艺记载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载:“凡织縠,素纱十两,经沸汤煮练,缩为七两,则成縠纹。” 记录通过煮练使纱线收缩形成縠纹的工艺(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6页)。


三、文化意涵

  1. 阶级象征

    汉代《盐铁论·散不足》批判贵族“罽衣金缕,燕貉代黄”,其中“纹縠”与金缕、貂裘并列,反映其作为奢侈品的身份标识(《诸子集成》本)。

  2. 审美隐喻

    南宋《锦绣万花谷》将“纹縠”与“水波”“云气”类比,体现古人以自然纹理为美的哲学观。其轻盈特质亦常见于道教文献,如《云笈七签》卷十八以“天衣纹縠”形容仙家衣饰的缥缈。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
  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 王念孙《广雅疏证》(中华书局2004年点校本)
  4. 宋应星《天工开物》(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年校注本)
  5. 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庚辰本影印版)
  6. 李贺著,王琦汇解《李长吉歌诗汇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注:古籍原文无网络链接,以上版本信息可供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检索)

网络扩展解释

“纹縠”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一种丝织品的纹理特征。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词义

“纹縠”指皱纱,即表面带有细密皱纹的轻薄丝织物。其名称来源于材质特点:

二、文学与历史应用

该词多见于宋代文献,例如:

三、延伸比喻

因縠的皱纹特征,古人常以“縠纹”比喻水面波纹。如苏轼《临江仙》中“夜阑风静縠纹平”,即用水波类比丝织品纹理。

四、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纹縠”已非常用词汇,更多出现在古籍研究或文学化表达中。其近义词包括“绉纱”“縠纹”等。


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古籍用例或丝织工艺,可参考《游宦纪闻》原文或纺织史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败膏斒孄板筑悲路穷笔阁比及不材参据长雄乘鸨賨幏蛋子倒见大肆兜圈子凤縠功阀钩勒顾成鼓箑好言秽荟诲谆瑚琏之器活神活现镜烛进贤冠急事基图旷岁乐活冷子嘹嘈蓼扰礼罗黎农流僻离乡聚龙烟冒蒙拗别平林骞树清净寂灭勤勩琼丝啓知生恐升腾蛇欲吞象束累铁官穨顔舞抃五寸子污伪跭相安无事响马熙德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