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首虏的意思、首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首虏的解释

(1).首级和俘虏。《荀子·儒效》:“故无首虏之获,无蹈难之赏。”《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大将军军入塞,凡斩捕首虏万九千级。”《北齐书·斛律光传》:“ 光 亲射 雄 ,杀之,斩捕首虏三千餘级。”

(2).偏指首级。《汉书·李广利传》:“获王首虏,珍怪之物毕陈於闕。” 明 唐顺之 《都督沉紫江生墓碑记》:“或馘,或磔,或剜目截耳,纵之,凡数十人。首虏积至五千餘级。”或专指俘获的敌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遂略 河南 地,至於 陇西 ,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

(3).犹斩获。 章炳麟 《訄书·官统中》:“ 秦 无儒,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尚首虏之国不有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首虏(shǒu lǔ)是古代汉语军事术语,由“首”(头颅)和“虏”(俘虏)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在战争中斩获的敌人首级和俘获的敌人。该词主要用于描述战功统计,是古代军功制度的重要考核指标。

详细释义

  1. 本义:斩首与俘虏

    • “首”指砍下的敌人头颅,“虏”指活捉的敌人。合称“首虏”代表战场上最直接、最血腥的战果凭证。古代常以“获首虏若干”的形式记录战功,如《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霍去病战功:“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
  2. 引申义:战功的计量单位

    • 在军功爵制度下(如秦国的二十等爵制),士兵的晋升和赏赐严格依据其斩获的“首虏”数量。计算“首虏”成为衡量个人或部队战功大小的核心标准,如《商君书·境内》提到军队攻城后需“三日毕,将军以不疑致士大夫劳爵…其先入者,举为最启;其后入者,举为最殿。再则复…皆令其黥劓于城下。三日徇,将军乃入…攻城围邑,斩首八千已上,则盈论;野战,斩首二千,则盈论。” 这里的“斩首”即“首虏”的核心部分。
  3. 历史背景与消亡

    • “首虏”制度盛行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激励士兵奋勇作战的重要手段。然而,其弊端也日益显现,如杀良冒功、争抢首级导致指挥混乱等。《汉书·刑法志》记载了汉世祖光武帝刘秀的诏书:“顷狱多冤人,用刑深刻,朕甚愍之…其与中二千石、诸大夫、博士、议郎议省刑法。” 这反映了汉代对严刑峻法(包括军功制度)的反思。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东汉以后,更注重战略成果(如夺取城池、完成战役目标)的军功评价体系逐渐取代了单纯以“首虏”数量计功的方式。

权威参考来源

“首虏”是古代军功制度的关键词,特指战场上斩获的敌人首级和俘虏,是计算士兵战功、决定赏罚升迁的主要依据。其盛行于战国秦汉,后因弊端丛生而逐渐被更综合的评价体系取代。理解该词需结合古代严酷的战争环境和军功激励制度。

核心要素 详细说明
词义构成 “首”指敌人头颅,“虏”指俘虏,合称代表最直接血腥的战果凭证。
核心功能 作为古代军功爵制度的计量单位,决定士兵晋升赏罚(如秦国二十等爵制)。
历史演变 盛行于战国秦汉,东汉后逐渐被战略成果评价体系取代(因杀良冒功等弊端)。
典籍记载 《史记》《汉书》作战记录常用,《商君书》载制度细节,《汉书·刑法志》反映反思。

网络扩展解释

“首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军事或历史文献中,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2. 古籍用例

3. 使用背景

该词多见于史书、兵法等文献,反映古代战争中以首级和俘虏计功的制度。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常见于历史研究或古文解读。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案例或延伸用法,可参考《史记》《汉书》等原始文献或权威历史辞典。

别人正在浏览...

艾服跋扈自恣白麦暴诃罢散彩云操矛入室草屋侪属昌达螭头官慈祥聪听答言斗舍断发文身风回电激疯蒙分解服畴负重改善圭勺骇轰喝叱户贯唬弄活扣家府骄恶角膜炎荆歌寖迷赳赳桓桓就枕坑洼克商操犂牛龙子迈绝闹标拿主意谱学铅虎牵念巧妙清辉青浅鲭鳀衢壤少年维特的烦恼审察诗味四弼螳臂扼辙贪官蠹役鞉鼓武震相孚小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