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薲草的意思、薲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薲草的解释

一名赖草,为牲畜的良好饲料。《山海经·西山经》:“﹝ 昆仑之丘 ﹞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薲草,古汉语中亦写作“蘋”或“萍”,特指一种水生浮萍类植物。其核心释义与特征如下:

一、核心释义

薲草即“大萍”,为古代对浮萍的雅称。据《说文解字》记载:“薲,大萍也”,明确指出其植物学类别属浮萍科,特征为叶片浮于水面,根须垂于水中。

二、名物考证

郭璞在《尔雅注》中注解:“水中浮萍,江东谓之薲”,说明“薲”为区域性名称,流行于古代江东(今江浙地区)。此名称强调其水生特性与漂浮形态,与文献中“萍”“苹”实为同物异名。

三、植物学特征

李时珍《本草纲目》详细描述其形态:“四叶相合,中折十字……夏开小白花”。其叶呈田字形,根系细长,属多年生浅水草本,常见于池塘、稻田等静水环境,具有繁殖快、分布广的特点。

四、古今演变

现代《汉语大字典》延续古义,释“薲”为“同‘蘋’,即苹草”。需注意与陆生植物“薜荔”(木本藤蔓)区分,二者虽字形相近,但“薲”专指水生浮萍,无药用或食用记载。


来源说明:

  1. 《说文解字》(汉·许慎撰)
  2. 《尔雅注》(晋·郭璞注)
  3. 《本草纲目·水萍》(明·李时珍著)
  4.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网络扩展解释

“薲草”这一词语在常规汉语词典及文献中未见明确记载,可能与字形相近的“蘘草”或“蘋草”存在混淆,需结合语境进一步判断:

  1. 若为“蘘草”(参考):

    • 植物含义:指蘘荷,一种姜科植物,根茎可入药或作调味品。
    • 引申含义:古文献中也泛指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枯叶等残余物,如北魏《齐民要术》中记载用蘘草遮盖窖藏种子。
  2. 若为“蘋草”:

    • 指“蘋”(Marsilea quadrifolia),又称田字草,一种水生蕨类植物,古代文献中常与“萍”混用,如《诗经》中的“食野之苹”可能指此类植物。

建议:请核对原文中“薲”的字形是否准确。若确为“薲”,可能是特定文献或方言中的罕见用法,需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精准解释。

别人正在浏览...

騃昧誖语鬓鬣比试哺乳不无小补不皂彩球敕条醇笃大朝觐殿兵电位差雕撰鼎食鸣钟恶取笑二鸿繁碎风令顾録过房子花径欢盟会客会面浑天说见识劫击景入桑榆老斫轮练饷临分隆中布衣漏孔禄仕没脸面名工内荣攀龙附骥蓬头垢面匹娄欠账亲览求亲儴徉少安勿躁甡植十里长亭束身自爱书写送饯俗体字停柩提台题旨通袖徒人纹禽向学小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