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od] 砍伐下的树木的统称
(1).尺度名。古代工匠量材伐木,以人头取度而名。《周礼·考工记·车人》“半矩谓之宣” 汉 郑玄 注:“半矩,尺三寸三分寸之一,人头之长也,柯樨之木头取名焉。”参阅 清 桂馥 《札朴·木头》。
(2).木材和木料的统称。 辽 李齐贤 《五冠山》诗:“木头雕作小唐鸡,筯子拈来壁上栖。”《红楼梦》第十一回:“ 尤氏 道:‘我也暗暗的叫人预备了。就是那件东西不得好木头。’”《儿女英雄传》第六回:“一个弹子……一直打到东边那个厅柱上,吧挞的一声,打了一寸来深,进去嵌在木头里边。”
(3).用以喻人迟钝,不灵活。 唐 寒山 《诗》之一三六:“世有一等流,悠悠似木头。出语无知解,云我百不忧。”《红楼梦》第三五回:“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説话,和木头似的,公婆跟前就不献好儿。”
"木头"一词在汉语中共包含三个核心义项,其解释体系源自权威词典的历时性记录:
一、基础物质定义 指代树木采伐后经初步加工形成的材料,具有可塑性和可燃性特征。《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界定为"木材和木料的统称"(商务印书馆,2016),该物质属性在《汉语大词典》中更强调其物理特性:"木材的通称,用于建筑、制造器物等"(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二、引申语义系统
三、专业术语扩展 在佛教典籍《五灯会元》中记载特殊用法:"问:如何是禅?师曰:木头",此处通过禅宗公案形成哲学隐喻(宋·普济,1252年)。此释义被《佛学大辞典》收录为专有名词解释(丁福保,1922)。
“木头”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mù tou(轻声),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木材与木料的统称
指砍伐后的树木或加工后的材料,广泛用于建筑、家具等领域。例如《红楼梦》中提到的“木头的杯”即指木制器皿。
古代度量名称
源自《周礼·考工记》,古代工匠以人头长度(约1尺3寸)作为伐木的尺度标准,称为“木头”。
形容人迟钝、不灵活,或对情感反应迟缓。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一大伙儿都是木头”,以及《红楼梦》中“和木头似的”均为此用法。
在方言或网络语境中,也可能用于调侃对方“呆萌”或“不解风情”,但此用法非正式释义。
白地栗薄饼焙干编弄嘈嚣策书痴顽雠正楚切代笔点污调夷籓篱飞飙棼煴副主根本法赓续滚柱轴承过界赫炽鸿蒙初辟画堂春划子胡里胡涂狐媚拣拔坚固子兼行鸡肥静宁锦帏金瓮觉帝决事比觉寤开晴利唇吻琳玙柳泣花啼每牛眄睨扭曲普广羣学驱絷三料匠煽炽赏信罚必伸要神呪师君帅台锁封踏雪外妻微辩痿疾谢赏溪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