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鼎上铸刻的铭文。《左传·昭公七年》:“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鬻於是,以餬余口。’” 唐 杜甫 《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上将盈边鄙,元勋溢鼎铭。” 明 张凤翼 《灌园记·王蠋论谏》:“要知满损欢欹器,欲识盈亏诵鼎铭。”
鼎铭是汉语中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器物功能及文献价值三个层面解析:
一、字源解析 "鼎"为象形字,甲骨文写作$$unicode{x200B}{鼎}$$,本指古代三足两耳的青铜礼器;"铭"从金从名,《说文解字》释为"记也",特指器物上镌刻的文字。二字合称,特指铸造在青铜鼎器上的铭文(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
二、器物功能 作为商周时期重要的礼器,鼎铭多记载祭祀典仪、册命赏赐、征伐功绩等重大事件。如西周大盂鼎铭文291字,完整记录了周康王对贵族的册命过程,具有"证经补史"的文献价值(来源:《商周青铜器铭文研究》文物出版社,2020)。
三、文献学特征 鼎铭文字属金文体系,字体遒劲庄重,内容结构严谨,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其文体被称为"铭体",与《尚书》诰命文体相通,清代阮元在《揅经室集》中称:"鼎彝铭辞,乃三代之真古文也"(来源:《中国古代文献学》中华书局,2018)。
四、文化象征 鼎铭作为权力与信史的载体,《左传》有"铸鼎象物"之说,其铭文内容经《殷周金文集成》等现代考古成果证实,已成为研究先秦社会制度的核心史料(来源:《文物与考古》2023年第4期)。
“鼎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字面和引申两个层面理解:
字面含义
指古代青铜鼎上铸刻的铭文。鼎作为祭祀礼器,象征权力与地位,铭文则用于记载功绩或训诫。例如《左传·昭公七年》中记载的鼎铭内容:“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
引申含义
作为成语使用时,比喻美德或功绩被后世铭记与传颂。例如用于赞扬英雄人物、历史先贤的贡献,或形容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
使用场景
相关争议
部分资料提到“鼎铭”在姓名学中的五行属性(火金相克),但此类解释缺乏普遍认可,建议谨慎参考。
“鼎铭”既指具体的器物铭文,也承载着文化传承与精神象征的双重意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左传》或青铜器铭文研究专著。
霸权主义捕拿厕混叉车察见渊鱼者不祥逞意惆怅垂称词钝意虚粗俗担干系登御调充订誓对比色阿旁贰言斐变浮户皋门高驮细马寡特贵恙匠班艰诡劫帅静侣进踞锦院剧宪臁肕离肠临産流痞鲁莽盲史梅花笛魔障目连嗐头木性尼居耦俱无猜瞿所緛戾沈亘驶马售子爽目鼠布疏粝赎铜思惑堂邑田券田主顽徒伟观无出无万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