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颜悦色、平心静气地进谏。 汉 刘向 《说苑·正谏》:“是故諫有五:一曰正諫,二曰降諫,三曰忠諫,四曰戇諫,五曰讽諫。”
“降谏”是一个汉语词汇,指以温和、平缓的方式向君主或尊长提出规劝。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降谏”意为和颜悦色、平心静气地进谏,强调用缓态度表达意见,而非激烈或强硬的劝告方式。
单字拆解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刘向的《说苑·正谏》,书中将进谏分为五类:“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其中“降谏”位列第二,体现了古代对劝谏方式的分类智慧。
与其他谏言的对比
适用场景
常用于古代臣子对君主的劝诫,或后辈对长辈的建议,适用于需要维护对方尊严的场合。
在现代语境中,“降谏”可引申为以尊重、平方式向他人提出意见,强调沟通技巧与情绪管理。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不同谏言的对比分析,可参考《说苑》相关文献或汉语言研究资料。
《降谏》是一个包含两个汉字的词语,意思是指高官向上级表达不同意见或者对政策进行批评的行为。
《降谏》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和「讠」,其拼音分别为「⺾」- bǐng(3画), 「讠」- yán(7画)。
《降谏》这个词来源于古代中国的官制和礼制,它强调了高官对上级的诚恳建议和不同政见的提出,目的是希望君主能够听取不同意见并作出更好的决策,使国家更加健康稳定。
在繁体中,「降谏」的写法与简体相同,没有任何变化。
在古代,「降谏」这个词的汉字写法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1. 古代贤相耐心等待时机,才敢对君王进行《降谏》。
2. 官员应当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降谏,以期望在国家大事上作出正确的决策。
1. 降逆犯谏:指上级对下级表示强烈不满、发出警告。
2. 谏言:指劝谏的意见或建议。
谏议、劝谏、进言。
唯命是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