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以养德的意思、俭以养德的详细解释
俭以养德的解释
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词语分解
- 俭的解释 俭 (儉) ǎ 节省,不浪费:俭省。俭朴。勤俭。克勤克俭。 贫乏,歉收:俭月。俭岁。俭腹(腹中空虚,喻知识贫乏)。 奢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 养德的解释 修养无为而治的德性。亦泛指修养德性。《庄子·天地》:“ 尧 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成玄英 疏:“三者未足养无为之德,适可以益有为之累,所以并辞。”
专业解析
“俭以养德”的汉语词典释义与内涵解析
“俭以养德”是一句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成语,其核心含义为:通过节俭的生活作风来培养和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行。该词条可拆解为以下层次进行解析:
一、字义溯源
- 俭(jiǎn)
- 《说文解字》释为“约也”,指自我约束、不奢靡。
- 引申为珍惜物力、节制欲望,如《论语·八佾》中“礼,与其奢也,宁俭”。
- 养(yǎng)
- 本义为“育也”,指培育、滋养。
- 此处特指道德修养的渐进过程,如《孟子·尽心上》所言“养心莫善于寡欲”。
- 德(dé)
- 《广雅》释为“得也”,指内心正直的品性。
- 儒家强调“德”为立身之本,如《周易·系辞》载“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二、成语出处与经典阐释
此语最早见于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意为:君子以宁静提升修养,以节俭培育德行;淡泊方能坚定志向,宁静方可实现远大目标。
三、文化内涵与伦理价值
- 节俭与道德的关联性
古代思想家认为,物质欲望的节制可防止心性堕落。如《左传》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节俭是众德之基,奢侈则为大恶之源。
- 实践意义
通过克制物欲,人可专注于精神追求,进而内化出廉洁、谦逊、坚韧等品德。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强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警示节俭对品格的塑造作用。
四、现代诠释
在当代语境下,“俭以养德”倡导:
- 可持续消费观:避免资源浪费,践行环保责任。
- 精神富足导向:摆脱物质攀比,追求内在价值提升。
- 社会责任感:个人节俭积累的社会资源可惠及公共利益,如《道德经》所言“俭故能广”。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 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
- 上海古籍出版社《诸葛亮集校注》
-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孟子注疏》
- 国学网《十三经注疏·左传正义》(www.guoxue.com)
(注:以上文献链接经核实有效,部分古籍原文可通过权威学术数据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查阅。)
网络扩展解释
“俭以养德”出自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诫子书》,原文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个成语的核心含义是:通过节俭的生活方式来培养和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解释:
一、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
- “俭”指节俭、节约,“养”指培养、涵养,“德”指品德、德操。整体意为:以俭朴的生活态度来滋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
出处背景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子孙,君子应通过“静”来修养身心,通过“俭”来塑造品德,并强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二、深层内涵
-
物质与精神的平衡
节俭不仅是对物质资源的珍惜,更是对欲望的节制。通过克制物欲,人们能更专注于精神追求,避免被虚荣和奢侈侵蚀。
-
品德的养成路径
- 感恩与知足:节俭让人意识到资源的珍贵,从而懂得知足和感恩。
- 自律与谦逊:简朴的生活需要自我约束,长期践行可培养谦逊、勤奋等品质。
-
现代意义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俭以养德”提倡回归理性消费,强调通过节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促进个人内心的丰盈。
三、应用场景
- 教育领域
常被用作校训或育人理念,如“勤能补拙,俭以养德”,强调品德培养与生活态度的结合。
- 个人修养
日常生活中的节俭行为(如节约粮食、减少浪费)被视为涵养品德的具体实践。
四、相关扩展
- 近义成语:淡泊明志、克勤克俭。
- 反义现象:骄奢淫逸、挥霍无度。
- 文化影响:成语被广泛用于书法作品、家训格言,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修身的重要准则。
如需进一步了解《诫子书》全文或具体应用案例,可参考古籍原文或教育类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兰若安于盘石奥壤保捷八字脚鳖壳炳曜拨置不祥人彩衣娱亲産疾蝉蜕龙变逞性子厨宰谍候动荡不安饵诱凡主赋币冈阜纲纪废弛干灵官差跪伏顾心何至狟猪悔婚狐狸尾巴鉴古洁居境象九思馈贶锒铛殓衣卖贵甿郊蒙蒙黑逆负盘拿平愈扑翼机旗的青凌台邛关宂句沙滤池商絃牲歃筮择衰绪水心退步推纠温顾无算数羡赋陷破仙姿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