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调和。《管子·度地》:“天地和调,日有长久。”《素问·痹论》:“荣者,水穀之精气也,和调於五藏。”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肴馔》:“剂水火而和调,糅苏蔱以芬芳。”
(2).指调味。 宋 司马光 《辞左仆射第三札子》:“多盐则太咸,多梅则太酸,和调适宜,最为难事。”
(3).和睦;使和睦。《墨子·兼爱中》:“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荐贤退恶,和调百姓。” 明 陆世廉 《西台记》第一出:“念乱图存,总须将相和调。”
“和调”是一个多义词语,其含义根据使用场景和语境有所不同,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和谐协调
指人与人、事物之间相互配合、融洽相处的状态。例如《管子·度地》提到“天地和调,日有长久”,强调自然与社会的平衡。
调味与调和
在具体操作中,可指“调节味道”或“调和物质”。如宋代司马光曾以烹饪比喻:“多盐则太咸,多梅则太酸,和调适宜,最为难事”。
促进和睦
用于描述人际关系或社会状态,如《墨子·兼爱中》提到“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强调和睦的重要性。
需根据语境区分其褒贬色彩:在“和谐”义项中为褒义,而“盲目附和”时可能含贬义。例如“瞎和调”即批评无主见的行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例证或方言用法,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和调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的是在音乐、声音等方面和谐、协调的调子或音调。和调可以使人感受到安静、悠扬、舒适的音乐氛围。
和调的部首是口,总共有6个笔画。
和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繁体字为「和調」。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和调的字形稍有不同。繁体字「和調」的调部旁在古代写法中是分开写的,拆分成「言」和「敦」两个部分。
1. 这首歌的和调让人感到宁静和放松。
2. 演奏家以巧妙的和调为观众带来了美妙的音乐体验。
调和、和谐、调子、音调。
协调、融洽、谐和。
不和、不协调、不谐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