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和调的意思、和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和调的解释

(1).调和。《管子·度地》:“天地和调,日有长久。”《素问·痹论》:“荣者,水穀之精气也,和调於五藏。”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肴馔》:“剂水火而和调,糅苏蔱以芬芳。”

(2).指调味。 宋 司马光 《辞左仆射第三札子》:“多盐则太咸,多梅则太酸,和调适宜,最为难事。”

(3).和睦;使和睦。《墨子·兼爱中》:“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荐贤退恶,和调百姓。” 明 陆世廉 《西台记》第一出:“念乱图存,总须将相和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和调(hé tiáo)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和”与“调”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围绕“和谐协调”展开,常见于描述声音、关系或状态的融洽统一。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与典籍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声音的和谐调适

    指音乐或声响的韵律协调、悦耳动听。

    典籍例证: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籥舞笙鼓,乐既和调。”

    (译文:持籥起舞笙鼓鸣,音乐和谐又协调。)

    此义强调音律的配合得当,体现传统礼乐文化中对艺术和谐美的追求。

  2. 人际关系的融洽和睦

    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矛盾消解,氛围平和。

    典籍例证:

    《礼记·乐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

    (注:此处虽未直用“和调”,但“合和”即“和调”之意,指通过礼乐调和伦理关系。)


二、词源与构词分析


三、现代用法与延伸

在现代汉语中,“和调”的使用频率较低,多被“和谐”“调和”等词替代,但仍保留于以下语境: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收录“和调”词条,释义为“和谐;调和”。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释“和”为“和谐”,“调”为“协调”,复合词强调二者合一。

  3.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对“和”“调”的形音义考据,奠定词义理解基础。

  4. 《诗经》《礼记》:

    经典文献提供早期书证,印证词义的历史渊源。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查阅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获取权威版本。)

网络扩展解释

“和调”是一个多义词语,其含义根据使用场景和语境有所不同,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基本含义

  1. 和谐协调
    指人与人、事物之间相互配合、融洽相处的状态。例如《管子·度地》提到“天地和调,日有长久”,强调自然与社会的平衡。

  2. 调味与调和
    在具体操作中,可指“调节味道”或“调和物质”。如宋代司马光曾以烹饪比喻:“多盐则太咸,多梅则太酸,和调适宜,最为难事”。

  3. 促进和睦
    用于描述人际关系或社会状态,如《墨子·兼爱中》提到“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强调和睦的重要性。


二、引申含义

  1. 文学与艺术中的附和
    在诗词创作或传统曲艺(如嘉善宣卷)中,指“附和他人韵调”。例如小说《歇浦潮》中“随声和调”的用法,引申为无原则地附和他人观点。

三、应用场景


四、注意事项

需根据语境区分其褒贬色彩:在“和谐”义项中为褒义,而“盲目附和”时可能含贬义。例如“瞎和调”即批评无主见的行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例证或方言用法,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百役班齎辨给不瞅人财务指标仓皇失措擦掌磨拳长乐观禅书吹糠见米黛绿单人锣鼓登禅法盲放屁发笑肤泛高昂巩膜炎瞽妄横列虹梁侯籍画轮黄皮寡廋黄屋左纛花下晒裈话心会报户枢不蠹儌遮浃时矜恤倦烦慨叹乐笑翁两眼一抹黑缭纠漓漓理纳六丑麻蒯内忧外侮魄莫倾乡遒佚驱尘燃藜三寸弱翰师婆琐闱跆藉阗然通绰歪缠违贬文螺显用校补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