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忍无亲的意思、安忍无亲的详细解释
安忍无亲的解释
安忍:习于残忍,不以为异。安心于做残忍的事情,因而无所谓亲人。
词语分解
- 安忍的解释 安于做残忍的事;残忍。《左传·隐公四年》:“夫 州吁 ,阻兵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孔颖达 疏:“安忍,行虐事刑杀过度也。”《魏书·酷吏传·崔暹》:“贪暴安忍,民庶患之。”《
- 无亲的解释 .犹言没有偏爱。《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老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河上公 注:“天道无有亲疎,唯与善人。”《后汉书·李固传》:“天道无亲,可谓祇畏。”.没有亲近、贴心的人。
专业解析
安忍无亲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成语,其含义深刻且带有贬义色彩。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语义解析:
- 安忍:指安心于、习惯于做残忍的事情。其中“安”表示心安理得、习以为常;“忍”在此处非指忍耐,而是指残忍、狠心。
- 无亲:指没有亲近的人,即众叛亲离,六亲不认。
- 整体含义:形容一个人为了达到目的或满足私欲,内心狠毒残忍,以至于连至亲骨肉都可以背弃或伤害,最终导致众叛亲离,孤立无援的状态。它强调的是一种冷酷无情、丧失人伦的极端品性。
-
出处背景:
该成语最早见于儒家经典《左传·隐公四年》。原文记载:“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这是卫国大夫石碏(què)对弑君篡位的公子州吁的评语。石碏指出州吁倚仗武力(阻兵)必然失去民众支持(无众),习惯于残忍(安忍)必然导致众叛亲离(无亲),这样的人是难以成功的。
-
用法与语境:
- 通常用于形容统治者、当权者或极端自私冷酷之人。
- 强调其行为违背人伦常情,道德沦丧。
- 常带有强烈的批判和谴责意味,预示其最终失败的结局(如“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 在现代汉语中,仍用于批评那些为私利不择手段、六亲不认的人。
-
深层含义:
成语不仅描述了行为(残忍)和结果(孤立),更揭示了其内在联系:习惯性地施行残忍,是导致失去所有亲近之人的根本原因。它警示违背基本人伦道德的行为终将自食其果。
引用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对“安忍无亲”的词条释义明确其含义为“安心于做残忍的事,因而无所谓亲人”,并引用《左传》原文。 [可查询权威在线词典平台如 汉典 (zdic.net) 的对应词条]
- 《辞源》 (商务印书馆):作为大型古汉语辞书,其解释着重于该词的古典出处和语境义。
- 《左传·隐公四年》:该成语的原始出处,提供了最权威的语义背景和使用场景。 [可参考中华书局等权威出版社的点校本或在线古籍库如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ctext.org)]
-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其释义侧重于从古汉语角度解析“安忍”与“无亲”的组合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安忍无亲”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 字面含义:指人习惯于残忍行为,对亲人也不顾念,形容冷酷无情、毫无亲情。
- 深层寓意:强调因长期行恶而丧失人性,甚至众叛亲离的状态。
出处与典故
- 最早记载:出自《左传·隐公四年》,原文为“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描述春秋时期卫国公子州吁因暴虐无道导致孤立无援。
- 历史用例:清代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以唐代李世绩为例,批评其“安忍无亲”,不顾父亲安危。
语法与用法
- 词性:贬义词,多用于批判性语境。
- 结构:紧缩式成语,可作谓语、定语或宾语,如“此人安忍无亲,终将自食恶果”。
- 近义词:六亲不认、冷酷无情。
现代启示
该成语警示人们若因利益或私欲违背伦理,最终会导致孤立。其核心思想与“众叛亲离”相通,常用于文学或历史评论中批判极端自私或残暴的行为。
如需更多例句或扩展学习,可参考《左传》原文或相关成语词典(来源:、3、5、6、9)。
别人正在浏览...
白鮝半袜碧海避浅布裂潮涌尘鄙刍荛鏙错达越大璋德兴市定义地下惰轮风观風激電駭给孤独园鞲采鸹捋光晖贵侈寒邱嚎丧涸思干虑涣尔冰开皇质祸从口出火势件目积雪草慷慨解囊寇难老庄乐颂林坡龙炯卤田盟要明命敏晤南家旁门歪道平头辇前房气劲倾筐倒庋清望官塞塞磉盘三俊山谷体竖宦岁丰桃仁无所不通贤范险狭仙秩谢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