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朴斵 ”。砍斫;削治。《书·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朴斵,惟其涂丹雘。” 孔 传:“为政之术,如梓人治材为器,已劳力朴治斵削,惟其当涂以漆丹以朱而后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是以朴斵成而丹雘施,垣墉立而雕杇附。” 前蜀 贯休 《上裴大夫》诗之二:“我有白云琴,朴斲天地精。” 宋 叶适 《孙祖佑解元世友堂》诗:“朴斵吁已勤,礱密审所宜。”
削治;治理。《文选·张华<励志诗>》:“如彼梓材,弗勤丹漆,虽劳朴斲,终负素质。” 李周翰 注:“梓匠理材,不勤以丹漆饰之,虽劳於理削,终不成器也。” 唐 杨炯 《卧读书架赋》:“朴斲初成,因夫美名。两足山立,双钩月生。” 宋 叶适 《代宋彦远青词》:“从仕乖政刑之中,治心失喜怒之节,况方勤於朴斲,曾罔筮於日时。”参见“ 朴斲 ”。
朴斲(pǔ zhuó)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削治;加工整治”,尤其强调对原始、粗朴材料的修整与雕琢。该词由“朴”与“斲”二字复合而成,需结合二者的本义及引申义理解:
朴(pǔ)
本义指未经加工的木材,引申为质朴、原始的状态。《说文解字》释:“朴,木素也。” 即未经雕饰的原木,象征事物的本真状态。
斲(zhuó)
同“斫”,意为用刀斧砍削、雕琢。《说文解字》载:“斲,斫也。” 强调通过人工手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改造。
“朴斲”合成后,表示“对原始材料进行削治加工,使其由粗陋变为精良”,隐含“去粗取精、化朴为巧” 的过程。其用法常见于古代文献,多描述器物制作或道德修养的锤炼。
《尚书·周书·梓材》有载:
“若作梓材,既勤朴斲,惟其涂丹雘。”
此句以木工制作器具为喻:先辛勤削治原木(朴斲),再施以彩饰(涂丹雘),引申为治国需先奠定基础,再完善制度。此处“朴斲”即指对木材的初步加工(来源:中华书局《尚书正义》)。
《汉语大词典》释“朴斲”为:
“砍削整治。亦比喻道德修养的磨砺。”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
该词承载中国传统工艺哲学,强调“因材施治” 与“人工与自然相融” 的理念。如《周礼·考工记》所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其中“朴斲”即为基础工序,体现从自然物到人工器的转化智慧(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周礼注疏》)。
参考文献来源:
“朴斲”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形和文献记载中分析:
字义解析
组合含义
“朴斲”合指对原木进行砍削加工,使其成为可用之材,常比喻治理、修整事物以达质朴状态。例如《礼记·檀弓》中提及“朴斲”与建筑工艺相关,指木料的初步处理。
文献应用
该词多见于古籍,如《周礼》中描述工匠职责时,涉及“朴斲”工序,强调去除粗糙、保留本质。后世也引申为对人或事物的教化与规范。
现代语境
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用于学术讨论或引用古文时,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例如可比喻教育中去除浮华、培养质朴品性的过程。
需注意,“朴”在不同读音下含义迥异(如pō/pú为姓氏或兵器名),但“朴斲”中仅读pǔ且与“治理”相关。
摆队襃述边册不省超踰沉毅寡言刀耕火耨导言颠顔耋嗟定从遏籴囮子奉迓風雲氣妇弟浮世绘蚣蝑寒灺侯伯花露水皇告护养家节齎送九转功成科敷科杖口耳相传旷工连车良手流芳千古禄廕贸然嫩绿剽虏谴告七...八...青簇簇侵罔秋豪起兴少寝审行收兑衰衽双鲤霜髫水德逃奔条具铁笼体顺委弊无出头武火相朋翔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