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丧服掩于裳际的衣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比及葬,三易衰,衰衽如故衰。” 孔颖达 疏:“《丧服》注云:衽为两燕尾,凡用布三尺五寸,上正一尺,两燕尾衺袲裁二尺五寸,下广四寸,缀於身旁,所以掩裳际也。” 杨伯峻 注:“古代丧服衣襟较衣长,掩于裳际。”
“衰衽”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衰衽”指古代丧服中用于遮盖裳际(下衣边缘)的衣襟,属于丧葬礼仪中的服饰细节。它通过特定的裁剪方式(如燕尾形)固定在衣物上,起到遮挡和装饰作用。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比及葬,三易衰,衰衽如故衰。”
部分资料(如)将“衰衽”解释为“衣衫褴褛”,但此说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可能为误传。根据《左传》及历代注释,该词专指丧服结构,与衰败形象无关。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左传》原文或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衰衽》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指衣衫破旧、衣衫褴褛的样子。
《衰衽》由左右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衤”(衣字的左边衬衫部分),右边是“册”(占字的字形部分)。衰衽的总笔画数为10画。
《衰衽》最早见于《史记·五帝本纪》,常用于描述人物穷困、形容衣衫破烂的状态。
《衰衽》的繁体字为「衰衽」。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多有变化,有时候会出现不同的形态。对于《衰衽》这个词,古人也有不同的写法,如「蓀衽」、「袎」等。
1.他一身的衣服破烂不堪,看上去真是衰衽至极。
2.身为一代名士,他却穿得如此衰衽,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1. 衣衫褴褛
2. 衣衫破烂
3. 衰败
4. 缺衣少食
1. 破衣烂衫
2. 破落
3. 贫困
1. 光鲜亮丽
2. 富裕
3. 华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