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掳掠。《后汉书·董卓传》:“ 卓 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 晋 张载 《七哀》诗:“珠柙离玉体,珍宝见剽虏。”《南史·吴喜传》:“及平 荆州 ,恣意剽虏,赃私万计。”《明史·范志完传》:“然 志完 无谋略,恇怯甚,不敢一战,所在州县覆没,惟尾而呵噪,兵所到剽虏。”
"剽虏"是一个古语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义指掠夺人口作为俘虏。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剽 (piāo)
本义为“抢劫、掠夺”,如《说文解字》:“剽,劫也。”引申为快速、轻捷(如“剽悍”),但此处取“抢夺财物或人口”之义。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虏 (lǔ)
指战争中俘获的人,即“俘虏”,如《广韵》:“虏,获也。”亦泛指被强行掳掠的人口。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剽虏 (piāo lǔ)
复合词,意为通过武力劫掠人口作为俘虏,强调暴力夺取的行为。
例:《新唐书·突厥传》:“剽虏边民,焚聚落。”
来源:《汉语大词典》。
该词多见于描述古代战争或边疆冲突的史籍,特指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袭扰行为:
(突厥多次劫掠河北地区人口,百姓无法生存。)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资治通鉴》。
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
现代汉语中,“剽虏”已被“掳掠”“劫持”等词取代,仅存于研究古籍或历史文本中。其语义核心仍保留“暴力夺取人口”的侵略性色彩。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
注:因古籍释义需严谨考据,本文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未引用网络来源以确保学术准确性。
“剽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意为“掳掠”,指通过暴力手段抢夺财物或人口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仅见于历史文献、文学作品或特定语境下对非法掠夺行为的比喻性描述,需注意其贬义色彩。
更多例句和出处可查阅《后汉书》《南史》等古籍,或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权威辞书。
菴罗半失业残货逞壮车裀从师大鼓当承当月钱电流星散废灭冯襄高傲自大輵螛工人周刊官气姑苏河伯从事蝴蜨徽剧架鳌教习蒺藜沙上野花开井庐进脩悸心举止大方开气袍口嘴款子阔少爷耧播偻翣谬采虚声女妖派购歉绌清洌可鉴全量饶爽三谢声述士死知己顺脑顺头属臾耸激岁阑逃亡天号跳嬉铜荡同文翫阅猥亵无亏县门仙人盖邪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