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掳掠。《后汉书·董卓传》:“ 卓 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 晋 张载 《七哀》诗:“珠柙离玉体,珍宝见剽虏。”《南史·吴喜传》:“及平 荆州 ,恣意剽虏,赃私万计。”《明史·范志完传》:“然 志完 无谋略,恇怯甚,不敢一战,所在州县覆没,惟尾而呵噪,兵所到剽虏。”
“剽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意为“掳掠”,指通过暴力手段抢夺财物或人口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仅见于历史文献、文学作品或特定语境下对非法掠夺行为的比喻性描述,需注意其贬义色彩。
更多例句和出处可查阅《后汉书》《南史》等古籍,或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权威辞书。
剽虏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指抢掠俘虏,强行掠夺或抢夺他人的财物和人员。剽虏是由两个部首组成:剥(剌刀)和虍(老虎),共有12个笔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用来描述在战争或冲突中掳掠和抢劫敌方的俘虏。
剽虏的繁体字是「剽虜」。在繁体字中,「虏」的右侧补上了「勹」部,表示掳掠、奴役敌方的俘虏。
在古代汉字中,「剽虏」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例如,虍的旧字形是「虎」,并且有时候使用了更简化的写法「剅虜」。
1. 他们剽虏了敌方的将领,获取了大量的战利品。
2. 在历史上,剽虏是战争中常见的行为,严重破坏了人类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1. 剽夺:指以强行抢劫、掠夺的方式夺取他人的财物。
2. 抄剽:指抄袭他人的作品或知识。
3. 盗剽:指偷窃和抢夺他人的财物。
1. 劫掠:指抢劫、掠夺。
2. 掳掠:指抢夺人口和财产。
3. 抢劫:指使用武力或威胁方式夺取他人财物。
1. 解救:指拯救、救出被困、被掳掠的人。
2. 放归:指将被剽虏或囚禁的人放回原处。
3. 归还:指将被剽虏或掠夺的财物归还给原所有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