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擅权欺罔。《汉书·王嘉传》:“臣骄侵罔,阴阳失节,气感相动,害及身体。” 颜师古 注:“罔谓诬蔽也。”
“侵罔”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侵罔”意为擅权欺罔,即滥用职权进行欺骗、蒙蔽或诬陷他人。其中“侵”指侵犯、越权,“罔”指欺瞒、蒙蔽,两字组合后多用于描述权力者的不当行为。
出处与例句
该词最早见于《汉书·王嘉传》:“臣骄侵罔,阴阳失节,气感相动,害及身体。”。颜师古对此注释:“罔谓诬蔽也”,进一步说明其核心含义是“诬陷和蒙蔽”。
构成分析
补充说明
该词在文学作品中偶有使用,如唐代陆龟蒙的诗句“永夜谭玄侵罔象”,但此处的“侵罔”可能更偏向哲学或抽象层面的讨论。
现代适用性
“侵罔”属生僻词,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古籍研究或特定语境中。如需表达类似含义,可用“欺上瞒下”“滥用职权”等替代。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用例或字词演变,可参考《汉书》原文或汉语词源类工具书。
侵罔(qīn wǎng)一词指的是欺骗、哄骗、蒙蔽他人。它由两个部首组成,侵是左边的部首,意为攻击;罔是右边的部首,意为欺骗。
侵罔共有10画,其中侵部分的侧面形状类似于“页”的字形,共3画;罔部分的形状类似于“罒”的字形,共7画。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典籍《墨子》中,它形容了某些人以假托真、谎言欺骗他人,意在遮罪掩过。
在繁体字中,侵罔两个字的写法保留了原有的形状,只是笔画略有变化。侵变成了「侵」,保持了左边的部首,罔变成了「蟁」,多了一笔,形成了蜥蜴的形状。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侵的写法是从上到下写成长方形,中间画一横,再从上到下画一竖;罔的写法是单独的「罒」字形。
例句:
1. 骗子用各种手段侵罔了老人的积蓄。
2. 他的言辞侵罔了众人,没有人相信他。
组词:侵犯、侵略、侵权。
近义词:欺骗、蒙蔽、哄骗。
反义词:诚实、坦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