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谴告的意思、谴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谴告的解释

谴责警告。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异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上》:“乃者暴风迅疾,殆必有异,上天不言,以灾异谴告。” 明 杨涟 《劾魏忠贤疏》:“天祚圣明,屡行谴告,去年以荧惑守斗告,今年以长日风霾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谴告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需结合字源、典籍用例及哲学背景综合阐释:


一、字义解析

  1. 谴(qiǎn)

    本义为责备、责罚。《说文解字》释:“谴,谪问也”,引申为天降责罚。参见《汉语大词典》“谴”字条。

  2. 告(gào)

    意为警示、告知,如《尚书》“天降灾以谴告之”。此处强调上天通过异常现象传达意志。


二、哲学与历史语境

该词源于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特指上天通过自然灾害或异常天象警示人间统治者,使其反省执政过失。董仲舒《春秋繁露》载:“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明确将自然灾异与天道警示关联。此概念多见于《汉书·五行志》,如“灾异迭见,以谴告人君”。


三、现代语义延伸

现代汉语中,“谴告”仍保留“警示性惩罚”的核心含义,但脱离神学色彩后,可泛指权威方对过失行为的严厉警告。例如:“环境污染是对人类的自然谴告。”(参见《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典籍例证

参考资料: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说文解字注》《春秋繁露》及《汉书》经典注疏,历史用例可查证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

网络扩展解释

“谴告”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iǎn gào,其核心含义为谴责警告,常用于古代文献中,特指通过灾异、天象等自然现象对统治者或人事进行警示。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谴告”指通过言语或现象表达谴责与警告,强调对过失的严厉提醒。该词多用于天人感应的语境,如古代认为天灾是上天对人间失德的警示。


二、历史渊源与出处

  1. 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中提到:“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异以谴告之。” 这一观点认为,自然灾害或异常天象是上天对统治者失德的警告,若未及时修正,则会以更严重的异象示警。

  2. 后世文献中的引用

    • 晋代袁宏《后汉纪》记载:“上天不言,以灾异谴告。”
    • 宋代魏了翁诗句:“天心渝怒有如此,犹以谴告施其仁。”

三、应用场景

  1. 古代政治哲学
    常与“灾异说”结合,用于劝谏君主修正德行或政策。例如明代杨涟弹劾魏忠贤时,以“天祚圣明,屡行谴告”为据。

  2. 文学表达
    诗词中借“谴告”暗喻社会不公或道德缺失,如宋代岳珂诗句:“灾流雨雹行,星以妖彗奏。”


四、现代语义

现代汉语中,“谴告”使用频率较低,更多见于学术讨论或历史文献分析,强调对古代思想体系(如天人关系)的研究。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春秋繁露》《后汉纪》等古籍,或相关历史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采莲曲草上飞策励赤箭赤力力丑裔初版赐食堆叠掇拾章句发洪发酒风丰貌该密桂布贵出捍圉荷塘黄罗扇疆臣家属楼解禁桀士堲居褧裳娟巧开卷有益夸心黎老淩乱离筵黎烝漫山髦皇棉花绒淼漭缪绕念青唐古拉山排傧攀绊凭空前坟钱塘湖春行穷年累月宂役塞耳盗钟山侣盛丽收科爽旦顺天书砚缩色宿情畏避瓮醅无的放矢五时衣翔实闲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