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 民间一种流动舞台上的戏剧造型艺术。通常由两三个小孩在板上扮演神话故事或历史传奇中的人物及场面,由四个人抬着缓慢行进,同时还有八音锣鼓队奏乐伴随,供人观赏。《廿载繁华梦》第二回:“先定下 佛山 五福、吉祥两家的头号仪仗,文马二十顶,飘色十餘座,鼓乐马务大小十餘副。”
“飘色”是中国广东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又称抬阁、彩擎、高抬等。其核心特点是通过巧妙伪装的钢枝支撑演员,结合力学原理,在流动舞台上呈现凌空表演的效果。以下是详细解析:
艺术形式与构成
飘色融合了戏剧、魔术、杂技、音乐和舞蹈元素,通常由儿童扮演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人物,站在装饰华丽的“色柜”上巡游表演。演员看似悬空而立,实则依靠隐藏的“色梗”(钢架)支撑。
历史与地域特色
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广东湛江吴川市,早期分为“转色”“板色”等阶段,逐渐发展为以巡游为主的表演形式,现流行于中国南方多地。
技术原理
表演者通过精心设计的力学结构固定在色柜上,伪装成飘浮状态,营造“飘”的视觉效果。这种伪装技术被称为“色”(即装饰艺术)。
文化意义
飘色不仅是节庆活动(如元宵节、庙会)的重要部分,也承载着祈福、驱邪等民间信仰,是岭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定义总结
飘色是一种以流动巡游形式展现民间传说或神话片段,运用力学原理使演员凌空表演,并融合戏剧、杂技、音乐等元素的古老民间艺术,常见于广东及周边地区。
“飘色”一词是指颜色变换、流动或闪烁的意思。可以用来形容色彩鲜艳绚丽、飘逸动人的景象或物品。这个词常用于描述自然界中的美景、绘画、服饰或其他艺术作品。
“飘”字由四个部首组成,从上到下分别是风、舟、刀、艹,总计12个笔画。而“色”字由四个部首组成,从左到右分别是一、广、彡、色,总计6个笔画。
“飘色”一词的源自出自《诗经·桃夭》:“烁彼华林、则不敢息息。”其中“烁彼”意指闪烁变化的颜色。古代将颜色的波动、流动与扩散比喻为飘逸、瑰丽,所以出现了“飘烁”和“飘色”的用法。在繁体字中,“飘”和“色”的字形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飘色”可以有不同的写法。例如,在隋唐时期,汉字“飘”形状相对繁复,写作“飃”。而“色”字在不同的朝代也有一些变体,如“曷”、“栜”等。然而,随着汉字的演变和标准化,现代汉字的写法已经变得简化且一致。
例句1:他穿着一件飘色的长袍,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艳丽。
例句2:山谷中的水流呈现出飘色的变化,犹如彩虹一般美丽。
组词:飘然、飘逸、飘飘欲仙、色彩
近义词:绚丽、斑斓、缤纷、华丽
反义词:素色、暗淡、单调、黯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