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木为舌的大铃,铜质。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众人注意。《周礼·天官·小宰》:“徇以木鐸。” 郑玄 注:“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鐸以警众,使明听也……文事奋木鐸,武事奋金鐸。”《周礼·地官·乡师》:“凡四时之征令有常者,以木鐸徇以市朝。” 宋 苏轼 《元祐三年春贴子词·皇帝阁》之一:“蔼蔼龙旂色,琅琅木鐸音。” 清 邹容 《革命军》第四章:“自古司 东亚 文化之木鐸者,实惟我皇汉民族焉。”
(2).以喻宣扬教化的人。《论语·八佾》:“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鐸。”
“木铎”是中国古代具有特殊文化象征的器物,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详细解析:
木铎是以木为舌的铜质大铃,主要用于古代政教法令的传达。根据《周礼》记载,官员巡行时会摇动木铎,通过铃声引起民众注意,随后宣布政令。其形制特点是“金口木舌”,与用于军事的金铎(金口金舌)形成区别,体现“文事用木铎,武事用金铎”的礼制规范。
木铎既是古代实用器物,也是中华文化中“教化传播”与“政令权威”的双重符号,其文化内涵在儒家经典和历史文献中反复强化,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意象。
《木铎》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指一种传统的佛教法器,用来敲击或摇动产生声音,起到警觉、提醒和净化心灵的作用。
《木铎》的部首是木(mù)和金(jīn),它总共有7个笔画。
《木铎》一词的来源主要是由“木”和“铃”两个字组合而成的。传统佛教中,木铃被用来表达对佛教教义和修行的敬仰和信仰。
《木铎》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木鐸」。
在古时候,汉字《木铎》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然是由木和铃组成。
1. 在庙堂上敲响木铎,回响悠长,给人带来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感觉。
2. 他手持木铎,缓缓地敲击,向众人传递佛法的启示。
木鱼、木棍、木匠、铃铛、铃声、铃木
木钟、木鸣
铁鞭、铁锤
奥斯陆白雪皑皑鬓脚敝人波茨坦会议不弟不二色彩球草榻槎枿察色称説程朱理学晨精齿落舌钝大手笔的博地积顶事阿弥翻盖发赀非云蜂屯蚁聚诰敕房高唐梦黄易火节叫牌惊惑计制卷尺酷用来哲帘额两手空空敛态历阪劣性灵照流音陆船麻线懵憕门轴脑球攀登其那憩偃攘剽柔态骚烦首施暑来寒往顺风张帆儵昱琐陋脱枷乌纱帽小淘气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