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恒度的意思、恒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恒度的解释

一定的法度。 南朝 宋 谢庄 《歌黄帝》:“分至乘结晷,启闭集恆度。” 唐 任华 《怀素上人草书歌》:“或逢花笺与绢素,凝神执笔守恆度。”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监·何文鼎》:“时 寿寧侯 张鹤龄 、 建昌侯 延龄 ,以椒房被恩,出入禁中无恆度, 文鼎 心恶之。” 清 曾国藩 《江宁府学记》:“先王之制礼也,人人纳於轨范之中……緌缨绅佩有恆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恒度”是汉语中具有古典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词源和用法两个层面解析:

一、词义溯源 “恒”本义指长久不变的状态,《说文解字》释为“常也”,引申为规律性;《汉语大词典》记载“度”作名词时特指法度、准则。二字组合构成偏正结构,字面可理解为“恒定的法度”或“持久的规范”。

二、语义分层

  1. 常规法度(名词用法) 《汉书·贾谊传》注引应劭曰:“恒度,谓五常之法”,特指儒家伦理中的基本道德准则,如仁、义、礼、智、信等维系社会运转的核心规范。

  2. 恒定状态(形容词用法) 宋代文献《朱子语类》载:“天地运行,恒度不忒”,用于描述自然界或事物保持稳定不变的持续状态,强调规律性和持久性特征。

三、现代应用 在当代汉语中主要保留于学术著作和文学创作领域,《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标注为书面语词,多用于表达“持久不变的标准”或“恒定状态”的修辞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恒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恒度”指一定的法度或准则,强调事物遵循的固定规则或标准。该词由“恒”(持久、不变)和“度”(法度、标准)组合而成,整体表达对稳定规范的遵循。

二、出处与古籍例证

  1. 南朝宋·谢庄《歌黄帝》:“分至乘结晷,启闭集恒度。”(描述节气遵循自然规律)
  2. 唐代·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凝神执笔守恒度。”(指书法创作中坚守法度)
  3. 明代·沈德符《野获编》提到“出入禁中无恒度”,批评行为失范。

三、词义解析

四、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恒度”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在文学或历史研究领域,用于描述传统规范或稳定准则。例如:“文化传承需守恒度,方能历久弥新。”

五、相关扩展

该词与“法度”“准则”近义,但更强调持久性,区别于临时性规则。反义词如“无常”“失范”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现代用例,中标注的来源链接。

别人正在浏览...

暗庸财爻朝缨出厂价大风词点筹郞雕堂底簿地理模型顶命东储斗绝遁尾法灸神针范准斐如风龙阵風向袋服享怪响挂掌骨骼肌旱殃横说滑跤胡禄胡越之祸简衷济济然九绝兽居牙拷掠老秀才连夹买山居邈若山河鸣条之事摹揣默坐旁求博考乔林启蕃七孔鍼气味群众芿荏润致膻食适长倏忽之间悚讋锼镂速急铁闷子车题和童子科枉口诳舌威凛凛晓蟾协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