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徐无鬼》:“羊肉不慕蚁,蚁慕羊肉。羊肉,羶也。 舜 有羶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 邓 之虚,而十有万家。”后以“慕羶”喻因爱嗜而争相附集。 唐 韩偓 《感事三十四韵》:“鸳鷺皆迴席, 皋夔 亦慕羶。” 明 史可法 《请行徵辟保举疏》:“往时保举多係慕羶,捷足蝇营,真才裹足。”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漏卮本末》:“吸贩之徒,不禁张胆明目,以趋慕羶之市。”
“慕羶”是一个源自《庄子》的典故性词汇,其含义与用法在不同历史文献中有所延伸。以下为详细解释:
本义与出处
该词出自《庄子·徐无鬼》,原文以“羊肉不慕蚁,蚁慕羊肉”为喻,指出羊肉的羶味吸引蚂蚁聚集。庄子借此比喻舜因德行出众(“羶行”),百姓自然追随,如“蚁慕羊肉”般形成凝聚力。
比喻义
后引申为因某种共同喜好或利益而争相依附的行为,多含贬义。例如:
使用场景
该词常见于古代政论与文学,多用于批判盲目追随权势、利益至上的社会现象。清代文献中亦用于描述鸦片贸易中贩毒者趋利行为(《中西纪事·漏卮本末》)。
现代应用:此词属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研究或文学批评领域,需结合语境理解其讽刺意味。
《慕羶》是一个古汉语词语,意为“羡慕”或“嫉妒”。它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嫉妒别人的才华、成就或优点而心生羡慕、忌妒的情感。
《慕羶》的拆分部首是“心”和“羊”,其中“心”表示内心的情感,“羊”表示羊的形状或相关的意义。
根据笔画,分别是:慕(10画)和羶(13画)。
《慕羶》这个词的来源较为复杂。其中,“慕”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意为“喜爱”或“思念”。而“羶”这个字在古代拼音文中并无固定使用,可能是一个方言用字。
《慕羶》的繁体字为《慕羨》。
在古代,写作《慕羶》的汉字有时会有一些变体字。例如,有人将“羶”写作“羡”,将“慕羶”写作“慕羡”。
1. 他对朋友的成就感到慕羶,心中充满了嫉妒之情。
2. 她因为慕羶别人的幸福家庭而自卑,不快乐。
慕羶一词很少与其他词进行组合,较常见的是独立使用。
慕羶的近义词有羡慕、嫉妒。
慕羶的反义词有赞赏、欣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