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制的刀。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二章第二节:“劳动工具很简单,开地用磨光石斧,松土整地用石铲和弯柄短木锄,点种主要用尖木棒,收割谷穗用石刀或陶刀。刀呈长方形,两侧有凹腰,或中间穿孔,以便系上绳索或皮条,套在手指上,割取禾穗。”
“陶刀”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现代应用分别解释:
定义与用途
陶刀是古代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使用的陶制农具,主要用于收割谷物穗部。其形状为长方形,两侧有凹腰或中间穿孔,可通过绳索固定于手指上,便于割取禾穗。
考古依据
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提到,陶刀常与石斧、石铲等工具共同使用,反映了早期农业社会的劳动分工。
材料与演变
现代陶瓷刀以人工合成的高技术陶瓷(如氧化铝、氮化硅)为材料,最早由德国和英国在20世纪初研发,后经多次改进提升韧性与硬度。
特性与用途
“陶刀”一词需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古代指陶制农具,现代则为高性能陶瓷刀具。两类工具虽名称相似,但材料、功能差异显著。更多信息可参考沪江词典、道客巴巴等来源。
《陶刀》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指的是由陶瓷制成的刀具或刀片。
《陶刀》的拆分部首是⺡(白)部,拆分笔画数是8画。
《陶刀》原指用陶瓷制作的刀具,因为陶刀比金属刀更加轻盈,磨损缓慢,同时也不容易锈蚀,因此在古代农耕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陶刀》的繁体字为「陶刀」。
在古代,字形变化较大,早期写作「舀刀」,「舀」为说明用陶制作的刀具,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代的「陶刀」。
1. 农民使用陶刀来修剪庄稼。
2. 这把陶刀非常锋利,容易磨损。
1. 陶瓷刀具
2. 陶刀制作
3. 陶刀磨损
1. 陶瓷刀
2. 陶器刀
3. 陶制刀具
1. 金属刀
2. 铁刀
3. 钢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