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袍笏的意思、袍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袍笏的解释

[official clothing and tablet held before the breast by officials when received in au***nce by the emperor] 古代官员上朝时穿的官服和手拿的笏板

详细解释

(1).朝服和手板。上古自天子以至大夫、士人,朝会时皆穿朝服执笏。后世唯品官朝见君王时才服用。 唐 沉佺期 《回波词》:“身名已蒙齿録,袍笏未復牙緋。”《宋史·选举志一》:“ 太平兴国 二年,御殿覆试,内出赋题,赋韵平侧相间,依次而用……凡五百餘人,皆赐袍笏。”《花月痕》第四三回:“忽见西边的门拥出许多侍女,宫妆艷服,手中有捧冠带的,有捧袍笏的,迎将出来。”

(2).泛指官服。 宋 刘克庄 《鹊桥仙·生日和居厚弟》词:“女孙笄珥,男孙袍笏,少长今朝咸集。” 清 钮琇 《觚賸·石言》:“所以怪石作贡,文石呈祥,甲乙品於 衞公 ,袍笏拜於 元章 。”

(3).借指有品级的文官。《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梁 将篡 唐 , 晋王 李克用 使人聘于 契丹 ……既归而背约,遣使者袍笏 梅老 聘 梁 。”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石人十有二,袍笏兼戎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袍笏是汉语中的复合名词,由“袍”与“笏”组合而成,专指古代官员的服饰与礼器,象征官职与身份。其具体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指古代官员穿着的正式官服,通常为宽袖长袍,以颜色、纹饰区分品级。如唐代三品以上服紫袍,五品以上服绯袍。

  2. 又称“手板”,是官员上朝时手持的狭长板片,用于记录奏事内容或遮挡面部以示恭敬。材质依官阶高低分为玉、象牙、竹木等。

二、引申含义

三、文化意象

  1. “袍笏登场”

    成语原指演员穿戴官服戏袍登台演剧,后引申为讽刺某人上任履职(含贬义),典出清代赵翼《陔余丛考》。

  2. 文学象征

    王维《送李睢阳》诗云:“腰间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袍笏不须施,风云会合自有期。”以“袍笏”暗喻功名仕途的虚妄。

四、历史典源

《礼记·玉藻》载:“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可见笏的材质等级森严。而《旧唐书·舆服志》详录唐代袍服制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五品服绯,金带……六品七品服绿,银带。”印证袍色与官阶的对应关系。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袍”“笏”词条释义。
  2. 赵翼《陔余丛考·成语》“袍笏登场”考释。
  3. 王维《送李睢阳》诗注(中华书局《王维集校注》)。

网络扩展解释

“袍笏”是古代官员服饰与礼仪的重要象征,具体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朝服和手板(笏板)。上古时期,自天子至士人均需在朝会时穿朝服、执笏板。笏板用于记录君主指令或书写奏议,材质因官阶而异(如玉、象牙、竹木等)。后世逐渐成为品级官员朝见君王的专属礼仪用具。

二、引申含义

  1. 代指官服:如宋代刘克庄词中“男孙袍笏”描述家族男性身着官服的场景。
  2. 象征文官身份:历史文献中常用“袍笏”借指有品级的文官,如《新五代史》记载使者“袍笏梅老聘梁”。

三、相关文化延伸

成语“袍笏登场”源自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原指官员装扮登台演戏,后衍生出讽刺新官上任或政客上台的意味。


扩展说明:笏板在唐以后逐渐简化,明代发展为“笏袋”悬挂腰间,清代废止。这一演变反映了古代官僚制度与礼仪的变迁。如需更多文献例证,可参考《宋史·选举志》等史料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敖包保山婆标营搏鸷藏弆儳羼阐曜楚馆秦楼蠢悍爨犀大昊登科记低矮踶囓煅石膏方堙粉父峯岚釜底游鱼告老更难仆数苟存桂板海域横金拖玉砉騞会家灰没绞刑节抄惊竦金炧捐班拒违鞫爲茂草辽隔流杯曲水弄口鸣舌鸾笺鸬鷀瘟落尘民人女真蟠车畔道离经培坿潜默清羞髯髯戎秩入身沙雁市工收孥舒鴈甜丝丝亡军遗送危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