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捐班的意思、捐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捐班的解释

[contribute] 清代指不通过科举考试而向官府捐纳银钱换取官职

捐班出身

详细解释

捐纳出身的官吏。《清史稿·选举志七》:“﹝ 乾隆 ﹞四十年,兵部侍郎 高朴 言:‘捐班知县,不许分发,恐有碍举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那捐班里面,更不必説了,他们那里是做官,其实也在那里同我此刻一样的做生意。” 鲁迅 《准风月谈·各种捐班》:“ 清 朝的中叶,要做官可以捐,叫做‘捐班’的便是这一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捐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特征的词汇,专指通过捐纳钱财获得官职或功名的制度,主要流行于明清时期。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捐”指捐献财物,“班”指官职序列,合称指通过向朝廷缴纳钱粮换取官位的行为。这一制度最早可追溯至汉代“纳粟拜爵”,至清代形成完整体系,成为科举之外的另一条仕途通道。

从制度构成看,捐班包含三个核心要素:

  1. 资格限制:清制规定商人、平民可捐“监生”功名,官员则可捐“实缺”或“虚衔”,但不得担任正印官(如知县)
  2. 捐纳标准:据《清会典》记载,道光年间捐一个七品知县需白银4600两,相当于当时中等农户400年的收入
  3. 社会影响:学者瞿同祖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捐班虽缓解了国库空虚,但也导致“吏治腐败,候补官员壅滞”

该制度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但在民国初年仍有变相延续现象。现代汉语中,“捐班”一词常用于比喻非正规途径获得的资格或地位。

网络扩展解释

“捐班”是清代特有的历史词汇,指通过捐纳钱财换取官职的途径,与科举制度形成对比。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捐班(拼音:juān bān)指通过向官府缴纳银钱或物资获得官职的人。这种制度称为“捐纳”,属于非科举选拔的入仕方式。

  2. 历史背景与运作
    清代为弥补财政空缺,允许民众通过捐纳财物(如粮食、银两)换取官职或功名。乾隆时期曾规定“捐班知县不许分发”,以避免挤占科举出身官员的职位。

  3. 社会评价与影响

    • 捐班官员常被视为“非正途出身”,社会地位低于科举官员。
    • 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批评捐班官员“名为做官,实为做生意”,反映当时官场腐败现象。
  4. 文献例证

    • 《清史稿·选举志》明确记载捐班与科举的冲突。
    • 鲁迅在《准风月谈》中提及捐班制度,揭示其长期存在的社会根源。
  5. 现代延伸含义
    当代语境中,“捐班”可隐喻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资格的行为,但此用法较少见。

示例句子
清代官员胡雪岩的幕僚王有龄,便因“捐班”身份遭到部分同僚轻视。

别人正在浏览...

傲骨嶙嶙百县班女八品被酒表相床垫春斋出死断亡粹正底遏钉靴动植物都速段氏飞冲奉倩黉序花池夹心家长解副戒衣惊竦烬骨精湛谨慎禁止令行捐弃科目记连殳留牍陋氓幕府制度木位内务攀恋坡土前转轻武器起子人功人灵任重丧志省拜释甲释屩首丘之情霜溪贪没佻荡退光漆蜕壳外吏为虎傅翼衔凤跣脱斜袤心慈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