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收孥的意思、收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收孥的解释

亦作“ 收帑 ”。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谓之收孥。《史记·商君列传》:“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司马贞 索隐:“以言懈怠不事事之人而贫者,则纠举而收録其妻子,没为官奴婢。” 汉 桓宽 《盐铁论·周秦》:“ 紂 为炮烙之刑,而 秦 有收帑之法。”《后汉书·杨终传》:“ 太宗 至仁,除去收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收孥(shōu nú)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法律术语,指将罪犯的妻儿子女籍没为官奴婢的刑罚制度。该词由“收”与“孥”二字构成,“收”意为没收、拘系,“孥”本义指妻子与儿女,合称即表示对罪犯家属的连带处罚。

释义与出处

《汉语大词典》释“收孥”为“亦作‘收帑’,谓将罪犯妻子没为官奴婢”。这一刑罚最早见于《史记·商君列传》:“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指对从事工商业或怠惰致贫者,将其全家罚作官奴。其法律依据可追溯至《周礼》中“罪隶”制度,秦汉时期发展为法定连坐刑。

历史背景与演变

收孥制度与“族刑”“连坐”密切相关,是古代“刑及三族”思想的具体表现。据《汉书·刑法志》记载,汉文帝曾短暂废除收孥法,但实践中仍存续至隋唐时期。唐代《唐律疏议》明确规定:“谋反及大逆者,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母女妻妾没官”,标志着收孥作为附加刑的规范化。

文献例证

  1. 《史记·孝文本纪》:“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
  2. 《汉书·文帝纪》:“尽除收帑相坐律令,语具在《刑法志》。”
  3. 《后汉书·杜林传》:“臣愚以为宜如旧制,不合翻移,以明国法。”注引《风俗通》:“秦政酷烈,违啎天心,一人有罪,延及三族。”

以上考释综合《汉语大词典》《中国法制史》等权威典籍,完整呈现该词的法律内涵与历史沿革。

网络扩展解释

“收孥”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制度,指因一人犯罪而牵连其家属,将其妻子儿女没为官府奴婢。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历史背景与实施

  1. 起源与法律依据
    这一制度在商鞅变法时期(战国时期秦国)被明确记载。《史记·商君列传》提到:“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即从事商业或懒惰致贫者,其家属会被牵连为奴。

  2. 连坐范围
    主要针对罪犯的直系亲属(如妻子、子女),通过强制没收为官奴婢来强化法律威慑。


社会意义与废除


相关概念


注意:以上信息综合了多个网络释义,但需注意来源权威性较低,建议结合《史记》《汉书》等正史文献进一步查证。

别人正在浏览...

拜官白首抱薪救火饱足卑人本臧变饰别裔财政补贴唱籍臣下春回大地辞服荡寒倒断大批地阁第三者砥尚恩寄公平合理搆虐江绿大禁忌证坰林击琴九市叩角灵鳌陵迈麻索免除名公巨人谬言纳履决踵念家山破蹑风昵亲驽懦棚子前部器灵器满意得青史垂名轻舆软谈丽语撒拗赡丽膳宿摄政诗话首日封抒笔説序四郊撕破脸伍胥下吏细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