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缄默;无动静。《三国志·魏志·文聘传》“ 孙权 以五万众自围 聘 於 石阳 ”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聘 闻 权 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北史·尒朱彦伯传》:“ 节閔帝 潜默於 龙花佛寺 。”《文选·班固<答宾戏>》“潜神默记,縆以年岁” 唐 刘良 注:“言常用神思,潜默记事,以终年岁。”
“潜默”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缄默、无声息或隐藏行迹。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缄默无声
指保持沉默、不显露动静的状态。例如《三国志·魏志·文聘传》中,裴松之注“潜默”为用静默迷惑敌人的策略。
近义词:缄默、静默;反义词:张扬、喧哗。
隐藏行迹
在古籍中也可表示隐匿自身或秘密行动,如《北史·尒朱彦伯传》描述节闵帝“潜默于龙花佛寺”,即隐藏踪迹。
需注意与“潜移默化”(潜濡默化)区分,后者强调无形中影响他人,而“潜默”更侧重主动的缄默或隐藏状态。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查字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潜默是一个汉字,由“潜”和“默”两个部分组成。它是一个指表示沉默、不言不语的意思的词汇。
潜默的部首是水(氵)和黑。它的拼音是qián mò。潜的笔画数是11,默的笔画数是13。
潜默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如《孟子·梁惠王上》:“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内潜默泯。”这里指出众人的言行可以像铁石一样坚固,但是内心的沉默却可以内化真正的力量。
在繁体中,潜默的写法是「潛默」。
在古代,潜默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古籍中记载,潜默的古代写法有「潛默」、「潛漠」等,但其含义都与内心沉默、不言不语相关。
一、他沉默潜默地走在人群中,看起来像是思考着什么重要的事情。
二、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有时沉默潜默反而能够传递更多的力量。
潜心修行、潜藏能力、默许、默默无闻
沉默、寡言
开口、交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