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民人的意思、民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民人的解释

人民,百姓。《诗·大雅·瞻卬》:“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孟子·滕文公上》:“五穀熟而民人育。”《史记·燕召公世家》:“ 召公 卒,而民人思 召公 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新唐书·狄兼谟传》:“岁旱饥,发粟脤济,民人不流徙。”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安可取民人膏血之利,輟军国急难之备。” 清 林则徐 《拟谕英吉利国主檄》:“凡内地民人,贩鸦片食鸦片者,皆应处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民人"是汉语中具有历史积淀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代百姓与民众群体。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民"指庶民、平民,"人"表示人类或人群,二字连用构成同义复词,特指生活在社会基层的普通民众。该词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左传·昭公十三年》载"民人痛疾",即指百姓疾苦,此处"民人"强调平民阶层的生存状态。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辞源》指出"民人"在秦汉典籍中多与"社稷""国家"对举,如《汉书·食货志》"民人以食为天",体现其作为国家治理基础的社会属性。该词在古汉语中具有以下特征:

  1. 语义侧重群体性,常指代被统治的庶民阶层
  2. 使用场景多涉及赋税、劳役、民生等治理议题
  3. 现代汉语中逐渐被"人民""民众"等词替代,保留在历史文献及特定成语中

《现代汉语词典》特别标注其现代用法多用于书面语,如"安抚民人""民人富足"等表述,常见于政策文献或历史论述。近义词辨析方面,"黎民"强调数量众多,"百姓"侧重户籍制度,"庶民"则带有等级色彩,而"民人"更突出群体作为治理对象的概念。

网络扩展解释

“民人”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人民、百姓,尤指普通民众。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民人”由“民”与“人”组合而成,泛指普通百姓,强调社会中的基层群体。例如《诗经·大雅·瞻卬》提到“人有民人,女覆夺之”,即指统治者夺取百姓的财产。

二、古籍出处与用法

  1. 经典文献

    • 《孟子·滕文公上》:“五穀熟而民人育”,意为粮食丰收则百姓得以养育。
    •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施行仁政,百姓感念其德,“民人思召公之政,作《甘棠》之诗”。
  2. 历史制度
    清代户籍制度中,“民人”指编入民籍的平民,与旗人等特殊户籍相区别。

三、近义词与扩展

四、例句参考

“民人”多用于古代政治、文学语境,体现对普通民众的统称或关怀。如需更多古籍例证,可参考《汉典》《史记》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安培半景避祸就福闭门思过并程操执澄清出岔子出口税耽爱跌踼动工斗触耳参漏海内外黑洋衡情酌理华茂灰指甲湖山鹄子绛虬建极介马岌嶷矜惜来子傫如丧狗联系人辽宁六藏历下亭漏败门豹密理模勒黏忒忒偏格皮脸儿清化人来客去柔暖色飞眉舞射钩神奔声域折钱慑悚示儆石棉书帽树莓说黑道白舒展司马竹韬光隐晦眺览无寄乌衣乡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