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厘的意思、税厘的详细解释
税厘的解释
海关税和厘金税的合称。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富民说》:“上溯 康 乾 之际,税釐不徵而度支充,海市有禁而闤闠足。”《清会典事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交涉搉税》:“其完清税釐之洋药,即又拆改包装,於每箇上黏贴印花,以为已完税釐之据。”
词语分解
- 税的解释 税 ì 国家向企业或集体、个人征收的货币或实物:税收。税额。税款。税率。税法。税制。税务。 姓。 笔画数:; 部首:禾; 笔顺编号:
- 厘的解释 厘 í 小数名,百分之一:厘米。 单位名(a.长度单位,中国一市尺的千分之一;b.重量单位,中国一市两的千分之一;c.地积单位,中国一市亩的百分之一;d.利率单位,年利一厘按百分之一计,月利一厘按千分
专业解析
税厘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复合词,其含义需从构词和实际应用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解析
- 税(shuì)
指国家依法向企业、个人征收的货币或实物,如《说文解字》释:“税,租也”,《汉语大词典》明确其核心为“国家征收的财政收入” 。
- 厘(lí)
本义为治理、微小单位(如长度、重量),在财政语境中特指“厘金”。清代学者王庆云《石渠余纪》载:“厘金者,商税之一,值百抽一”,即对商品按价值征收1%的税 。
二、历史专指:厘金制度
税厘实为“厘捐税饷”的简称,是晚清至民国初期的特殊商税制度:
- 起源:1853年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在扬州设局征收商品过境税,初定税率1%(故称“厘金”),后扩展至全国 。
- 征收形式:分为“行厘”(货物运输税)和“坐厘”(交易税),实际税率常远超1%,成为地方财政主要来源(据《中国厘金史》统计,清末厘金占税收总额约15%) 。
- 废除:因重复征税加重商民负担,1931年国民政府正式废止厘金制度,改行统税 。
三、现代语义弱化
当代语境中,“税厘”已无独立使用价值,仅作为历史术语存在于文献。其构词逻辑可理解为“税与厘金的合称”,但需注意:
- 非现代税收术语:现代税收体系无“税厘”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亦无相关表述。
- 文学化表达:偶见于文学作品指代“微小税额”,如“不取民间税厘毫”(属修辞用法,非法定概念) 。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 王庆云. 《石渠余纪》. 清代财政史料.
- 周育民. 《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 罗玉东. 《中国厘金史》. 商务印书馆, 1936.
网络扩展解释
“税厘”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税厘是晚清时期对海关税和厘金税的合称,属于商业税的一种。
- 海关税:进出口商品征收的税款;
- 厘金税:国内商品流通环节征收的税款(因税率按货值“千分之一厘”计算得名)。
二、历史背景与分类
- 起源
始于咸丰三年(1853年),清政府为筹措军费而设,至1931年裁撤。
- 税种分类
- 坐厘:对商品交易征收的税;
- 行厘:对货物运输征收的税。
- 税率与征收
税率通常为货物价值的1%(即“值百抽一”),但实际执行中存在地方差异。例如洋药(鸦片)进口时需缴纳正税和厘金,税率为5%,后调整为每100斤征40两。
三、应用实例
- 洋药税厘:清政府针对鸦片进口的专项税收,要求华商运输时需持有“行票”,每票限10斤,每斤缴纳2钱银,并需在关卡补税。
- 经济影响:虽短期内增加财政收入,但长期加重了商业负担,成为晚清经济矛盾的焦点之一。
四、其他用法
在部分古籍或成语中,“税厘”也被比喻为极微小的数量(如“税厘之差”),但这种用法较罕见。
如需进一步查阅原始文献或政策细节,可参考《清会典事例》《适可斋记言》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拜车尘拜阴寿被肘才质惨遭不幸曹魏剗絶蝉嫣吃着不尽俦拟村公凋翫独丁多才访历風驪妇道人给足怪杰官婿关照孤虚黑丝红情绿意黄蘖讲殿嚼牙戒慎金銮殿积窃魁北克劳思逸淫雷鸟两人合穿一条裤子六十甲子龙鉢率举谬失磨晻磨不开磨盾末费磨蝎宫慕乐铙部排叉儿丕隆钤印取摄扰习散班删窜审视熟记岁寒知松柏夙兴痛不欲生统铺伟妙威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