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苞,通“ 包 ”。包含。 唐 韩偓 《十月七日蚤起作时气疾初愈》诗:“阳精欲去阴6*精落,天地苞含紫气中。”“苞含”一本作“ 包含 ”。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荐举不捷》:“凡製五言,苞含六义,近多放诞,靡有宗师。”
(2).苞,通“ 包 ”。宽容。 三国 蜀 诸葛亮 《公文上尚书》:“今篡贼未灭,社稷多难,国事惟和,可以克捷,不可苞含,以危大业。”《晋书·陶侃传》:“ 默 居上流之势,加有船舰成资,故苞含隐忍,使其有地。”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苞含汉语 快速查询。
"苞含"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少见的复合词,《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包含、容纳"。该词由"苞"和"含"两个语素构成:"苞"本指草木的花蕾,引申为包裹、蕴藏之意;"含"指口中衔物,引申为容纳、蕴藏之义。两者结合形成同义复词,强调事物内部蕴含的内容。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苞含"被标注为书面语,主要用于表达抽象概念的包容性。例如可形容"天地苞含万物"(《淮南子·原道训》),或形容"胸怀苞含宇宙之机"(《文心雕龙·神思》)。
在语义演变方面,据《汉语词源词典》记载,该词最早见于汉代典籍,原指植物花苞的包裹状态,后经魏晋玄学家引申为哲学概念,用以阐释宇宙生成论中"道体"包含万物的特性。唐宋时期随着佛教传播,词义进一步扩展至表达"佛性包罗万象"的宗教内涵。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特别指出,使用"苞含"时需注意其与现代常用词"包含"的差异:前者侧重整体对部分的包容关系,后者强调事物内部含有组成要素。例如《文心雕龙》中"苞含六义"即强调《诗经》六义的完整性。
“苞含”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作为成语,“苞含”由“苞”(花蕾)和“含”(内含)组成,字面指花蕾未开放时的状态,引申为事物内部蕴藏着未被发掘的潜力或价值。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在特定时机下可能展现出强大能力,例如:
在古籍中,“苞”常通假为“包”,因此“苞含”有两种衍生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苞”字的本义(如花托、茂盛等),可参考汉字解析资料。
白鹤仙蔽锢不翅不手残灯末庙乘机陈述醋母皴渴倒反帐打小算盘短语凡客发铏飞尘奉和公安体黄瑞黄贼昏乱渐慢狡心记录矜衒谲诈考送苦胎灵娥狸子楼船军冥谶末校泥菖凭熊蚍蚁倾盖之交青箭擒拏起跳三五成群上方不足,下比有余上游善自处置声名渗漏是答儿蝨虮税厘疏玩碎催稣息谈过其实跳银僮蒙头讫万丈想闻显进消平析木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