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深衣之裳计有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通称为衽,接续其衽而钩其旁边者为“曲裾”。见《礼记·深衣》“续衽钩边” 唐 孔颖达 疏。《汉书·江充传》:“ 充 衣纱縠襌衣,曲裾后垂交输,冠襌纚步摇冠,飞翮之缨。”
曲裾是汉服中的一种经典款式,其名称来源于独特的衣襟结构。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曲裾是古代深衣的组成部分,属于汉族传统服饰。其核心特征在于“续衽钩边”,即通过延长衣襟形成三角状衽片,缠绕腰部后固定,形成向后环绕的视觉效果。
结构特点
历史背景 曲裾盛行于汉代,是深衣制的重要表现形式。扬雄《方言》中提到的“后裾”即指曲裾缠绕至背后的部分。唐代以后逐渐失传,现代通过文物考据复原其形制。
文化意义 作为礼仪服饰,曲裾体现了汉代服饰的端庄与含蓄美,常见于贵族和正式场合。徐州驮篮山楚王墓出土的“曲裾衣陶舞俑”即展现了其优雅形态。
注:若需了解曲裾的具体穿戴方式或不同时期演变,可进一步查阅服饰史相关文献。
《曲裾》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下面将介绍其具体含义、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形式、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曲裾」意指裙子下摆的曲线形状,常用来形容服装的造型。
「曲裾」的第一个字「曲」是由「曰」和「曲」两个部首组成的,共有6个笔画;第二个字「裾」是由「衣」和「居」两个部首组成的,共有12个笔画。
「曲裾」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卫子夫列传》中,形容妇女的服饰。
「曲裾」的繁体形式为「曲襦」。
在古时候,「曲裾」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1. 她穿着一袭红色的曲裾,优雅地走过舞台。
2. 他的设计将传统汉服的曲裾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
3. 每年春节,她都会穿着一袭精致的曲裾来迎接亲友。
曲线、裾边、裾口、裾襟、曲解、曲折、裾带、裾衣等。
曲线、裙摆、弯曲的下摆。
直裾、直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