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时的滴漏。亦指午时。 唐 姚合 《夏日书事寄丘亢处士》诗:“树里鸣蝉咽,宫中午漏长。” 宋 欧阳修 《下直呈同行三公》诗:“午漏声初转,归鞍路偶同。”《新唐书·李德裕传》:“ 德裕 在位,虽遽书警奏,皆从容裁决,率午漏下还第,休沐輒如令,沛然若无事时。”《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五年》“午际” 元 胡三省 注:“午际,方交午漏初刻,非正午时也。”
“午漏”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wǔ lòu,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定义
指午时的滴漏,也直接代指午时(即现代时间的11点至13点)。古代用漏壶滴水计时,通过观察水滴的流动或滴落来划分时辰,因此“漏”常与时间相关。
结构与文化内涵
文学引用示例
唐代姚合《夏日书事寄丘亢处士》中“宫中午漏长”,宋代欧阳修《下直呈同行三公》中“午漏声初转”,均以“午漏”描绘午时场景,体现其作为时间标志的用法。
历史记载
《新唐书·李德裕传》提到“午漏下还第”,说明该词在史书中的实际应用,进一步佐证其作为时间指代的功能。
总结来看,“午漏”既是古代计时工具的具体描述,也是文学与历史文献中表达时间概念的常用词汇,兼具实用性与文化象征意义。
《午漏》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午时的时计。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十”和“川”,并由
部首:“十”意为十字形的图形部分,表示数字“十”。
笔画:整个字的总笔画数为
《午漏》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易》的解释中,用来指代中午时使用的水漏计时器。
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的写法为「午」。
在古代,这个词的写法略有不同,是用于指代古代水钟的一种工具。
1. 我总是在听到午漏的滴答声后,才意识到午饭时间到了。
2. 这座博物馆里展示了各种古代计时工具,包括午漏。
组词:午漏观、漏水、水漏
近义词:时钟、计时器
反义词:时间、光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