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时的滴漏。亦指午时。 唐 姚合 《夏日书事寄丘亢处士》诗:“树里鸣蝉咽,宫中午漏长。” 宋 欧阳修 《下直呈同行三公》诗:“午漏声初转,归鞍路偶同。”《新唐书·李德裕传》:“ 德裕 在位,虽遽书警奏,皆从容裁决,率午漏下还第,休沐輒如令,沛然若无事时。”《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五年》“午际” 元 胡三省 注:“午际,方交午漏初刻,非正午时也。”
午漏是古代汉语中表示时间概念的专有名词,专指正午时分通过漏壶测算的精确时刻。该词由“午”(地支第七位,对应正午十一时至十三时)和“漏”(漏壶,古代计时仪器)构成,最早见于唐代诗文,《汉语大词典》收录其释义为“午时滴漏刻度,犹言午时”。
在历史文献中,午漏常作为时间坐标出现在三类语境:其一为天文历法记录,如《新唐书·历志》载“每日午漏下四刻三分为昼极长”;其二用于宫廷作息制度,《宋史·礼志》记载“皇帝每日视朝,以午漏上十刻为限”;其三见于文人诗词意象,王维《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有“芍药黄金蕊,茱萸白玉枝。午漏开丹禁,中天扬翠旗”之句。
从计时科学角度分析,午漏的测定依托铜壶滴漏装置,通过浮箭刻度反映日影变化。据《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考证,汉代已形成完整的昼夜百刻制,午漏对应昼漏五十刻的中间点,成为校正日晷与漏刻误差的关键时段。该词在《辞源》中另有“午间更漏声”的引申义,特指报时器具发出的声响信号。
“午漏”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wǔ lòu,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定义
指午时的滴漏,也直接代指午时(即现代时间的11点至13点)。古代用漏壶滴水计时,通过观察水滴的流动或滴落来划分时辰,因此“漏”常与时间相关。
结构与文化内涵
文学引用示例
唐代姚合《夏日书事寄丘亢处士》中“宫中午漏长”,宋代欧阳修《下直呈同行三公》中“午漏声初转”,均以“午漏”描绘午时场景,体现其作为时间标志的用法。
历史记载
《新唐书·李德裕传》提到“午漏下还第”,说明该词在史书中的实际应用,进一步佐证其作为时间指代的功能。
总结来看,“午漏”既是古代计时工具的具体描述,也是文学与历史文献中表达时间概念的常用词汇,兼具实用性与文化象征意义。
按鞠班禅额尔德尼襃奬宝用陛见博文约礼伯祖不纯呈词楚丝赐谥奠位敦任钝学累功凡微飞矰鵩入弓靴诡路过都横翥何时红海涣尔冰开回档火奴鲁鲁蹇厄检玉嘄謼浇慝甲子雨解元棘户襟概虮蝨臣赍议鞠塲理功律格芒芒冥夜谬然南洋公学逆尸女学烹茶千里舟青山不老青腿牙疳穷折骑青竹人面子三凶识时务者为俊杰思议题缘违顺偎拥无戏县鼓